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版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doc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力和条件来确定理想目标。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③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④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马西亚):同一性封闭、延续、确立、混乱(扩散)或叫角色混乱(2)同一性征侯群:同一性意识过剩、回避选择和麻痹状态、与他人距离失调、时间前景扩散(时间意识障碍,不相信机遇)、勤奋感丧失、否定的同一性选择(3)延缓偿付期:社会给予青年的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是一种社会的延缓,也是心理上的延缓,也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3、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稳定期。大学阶段是形成的关键时期(1)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目的(人生观的核心)是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生态度是人怎样对待人生。人生评价指人如何生活才有价值和意义(2)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3)影响因素:个体成熟因素(心理条件包括: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确立;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的成熟水平)、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中美不同)、家庭教育环境(受父母影响,家庭期望和教育方式)、个体自我调节因素、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影响

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阿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要点为:道德发展有固定不变的顺序。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速度,不能影响发展顺序。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判断行为①惩罚和服从(服从权威避免惩罚)②功利(满足个人需要,出于个人利益考虑)。10岁前(2)习俗:好孩子(取悦他人);好公民(维护社会秩序)(3)后习俗。少年期处在2、3水平。青年3、4水平(4)社会契约取向:法律应符合公众权利,否则应修改(5)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良心取向,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正义。达到者不多。 第七节 中年期(35、40岁-60、65岁) 一、对中年期的理解和认识(1)生理:更年期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女性45-55岁(2)心理:发展任务源于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及个人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面临家庭、工作和社会的压力。部分中年人存在中年危机现象,即个体将经历身心疲惫、主观感受痛苦的阶段。经历转折后,进入比较稳定的时期(3)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繁衍”一词不单指生育后代,更多地指事业的发展。中年人对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二、认知发展(1)思维发展特点:表现出现实、灵活、智慧性(相对性、变通性、实用性);辩证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形式逻辑思维具有严格的规律性,而辩证逻辑思维具有非常的复杂性和深刻性)(2)智力发展:成人阶段,液态智力开始下降,晶态相对稳定,在中老年期呈一定的上升趋势。

三、个性和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①卢文格关于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是第一组织者,具有整合能力,对道德、价值、目的和思想过程进行整合;自我的改变意味着个体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②自我发展水平:遵奉者、公平、自主、整合(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不仅能正被内部矛盾和冲突,还会积极地去解决这些冲

突,善于放弃那些不能实现的目标,而进行新的选择)③影响因素:年龄因素、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水平④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2)人格特征 ①稳定性: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②成熟性:内省日趋明显,关注焦点投向内心世界;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③性别角色:出现男女同化的人格变化趋向,即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四、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1)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控制系统分为①初级控制指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实质是创造性的适应环境的行为系统②次级控制指人类通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实质是被动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系统(2)从个体发展来说,初级控制是人的根本愿望,功能相当强大。成年期,初级控制水平稳定,次级控制贯穿整个成年期,策略丰富而宽广。

第八节 老年期(60、65岁--) 一、老化原因:遗传学说、行为老化学说、疏离学说、适应学说

二、老年心理变化观(1)老年丧失观:认为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没有发展。丧失的内容包括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2)毕生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老年期也在发展;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塑造性。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社会文化、个人因素。

三、认知变化(1)感知觉退行性变化: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50岁以后开始,60岁后更明显,包括视觉减退(敏锐度下降、视野缩小、聚集能力减弱、暗适应时间长)、听觉减退(50-60岁是中国人听力减退的转折期,60岁以后逐渐下降,80岁以后下降尤为明显)、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2)记忆减退①40-50明显,70岁是关键期,此后便更加明显②衰退特点: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相对慢;再认能力逐渐老化,但比回忆保持好;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③主要记忆障碍:信息提取困难、编码储存过程障碍、较少主动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文化因素影响④记忆减退的解释:加工速度理论,认为加工速度减慢(包括反应速度、感觉运动速度、知觉速度和认知速度)。工作记忆理论,认为工作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变小⑤延缓弥补: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放缓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进行改善记忆的训练、注重运用记忆策略、增强信心(3)智力减退:不意味着各因素以同一速度衰减。

三、人格特征(1)稳定性:表现出基本稳定的倾向(2)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3)变化因素:生物学衰老、心理上老化(疑病和对死亡的恐惧)、社会文化因素

四、心理适应:做好思想准备、坦然面对;转换角色和活动方式;体现价值和维护尊严、夫妻恩爱和家庭和谐、深化友谊关系、避免逃避。 四、《变态与健康》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常和异常,可互相转化。即使是心理异常的人(或精神障碍患者),心理活动也不完全是异常的(因此也不能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一定都偏离常态的)。精神异常群体的比例较小。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一、研究对象

1、定义:以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研究心理异常的定义、发生、种类、性质、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2、不同:侧重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功能影响;精神病学着重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

二、学科简史

1、早期关注: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用体液学说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心理是脑的功能”雏形。中世纪,心理异常现象被看作摩鬼附身。自然科学诞生后,把心理异常现象与大脑功能联系起来,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问题。

2、精神分析的解释:(1)“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仅仅是部分和动作??”。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第二个命提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2)五个推演判断: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②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③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中,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④本我(快乐)、自我(现实)、超我(道德)⑤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防御机制(3)三个原因说明:心理异常的原因①固着: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如果某个阶段接受的刺激过多或过少,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造成性心理发展固着,导致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②焦虑:自我为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必须不断学习外部世界,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③压抑:为防止抵御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或者冲突矛盾。压抑不了会痛苦,但压抑住了也未消失,而以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变成了异常心理和行为。

3、行为主义的解释①行为主义的研究路线: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比较②行为主义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最早记载,是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结果分析,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通过分析动物试验结果,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③认为神经症与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两个条件是“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在于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性。”

4、人本主义的解释:提出潜能概念,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认为最基本的表现是因存在和责任冲突而造成的存在焦虑。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4标准、三原则) 一、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人①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生理的)②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心理的)③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社会的)。异常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1、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①医学: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②统计学:心理异常是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的,以统计学为依据,心理测验为工具,缺点是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③内省经验:包括病人的、观察者的内省经验④社会适应: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2、心理学的区分:郭念锋: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①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都要有同一性,即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这是我们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②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知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冲突与实际处境不相符,并且长期持续,无法自拔,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神经症性问题③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④精神科临床上判断精神障碍或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两个指标,一是有无自知力。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二是现实检验能力,指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是判断主客观是否统一的前提(2)内在协调性原则: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各种心理过程,它们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保证人反映客观世界的高度准确和有效。倒错包括情绪倒错、意向倒错(意向指是否愿意做某种事情,倒错指需要与行为的背离)。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容易改变的。没有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知、情、意障碍) 精神科医生是为了诊断和治疗,心理咨询师是为了鉴别和转诊。可以对需要进行系统治疗的患者进行辅助性的心理咨询,条件是:①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②咨询的主要目标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③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智能、自知力)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四种基本的认知过程;语言是符号系统,不是认知,言语是认知活动,但不是基本的认知过程。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①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②感觉减退: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对针刺反应迟钝,NS器质性疾病时常常有感觉减退③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二)知觉障碍

1、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有固定倾向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病理性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2、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并对此坚信不疑。

(1)根据感受器官不同: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①幻听: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幻听。言语性更常见,诊断和鉴别诊断精神疾病,又可分为:命令性、评论性、争论性。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②幻视: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原始性幻觉。如见到闪光,火花等。幻视也可以同外界事物的形象一样。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热③幻嗅:嗅到异味感。如尸臭、轮胎烧焦后。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④幻味:在食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见于精神分裂症⑤幻触: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⑥内脏性幻觉: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

(2)按幻觉体验的来源:①真性幻觉: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有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②假性幻觉:产生于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例如,说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人像,不用耳朵,脑子也能听到声音。

(3)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①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听收音机听到骂他,关闭便听不到。见于精神分裂症,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②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银行取钱听到输入的密码的声音。见于精神分裂症③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癔症。

(三)感知综合障碍: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症状分为视物变形症(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非真实感(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窥镜症(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1、思维奔逸: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自诉 “脑子转得快”,严重时,谈话的内容中夹杂着很多音韵的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

新版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doc

力和条件来确定理想目标。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③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④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马西亚):同一性封闭、延续、确立、混乱(扩散)或叫角色混乱(2)同一性征侯群:同一性意识过剩、回避选择和麻痹状态、与他人距离失调、时间前景扩散(时间意识障碍,不相信机遇)、勤奋感丧失、否定的同一性选择(3)延缓偿付期:社会给予青年的暂缓履行成人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u3zb2avwi0a6ri16zs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