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食管癌的早中晚期表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食管癌的早、中、晚期表现

1.肿瘤部位分布 临床上通常将食管分为上、中、下三段。自食管入口至要主动脉弓上缘平面为上段,自下肺静脉下缘至

贲门口为下段。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新的食管癌部位分段标准: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缘平面为颈段,其下为

胸段。胸段食管又分为上、中、下三段。自胸骨柄上缘平面至气管分叉平面为胸上段,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食管贲门

交接处)平面以上为中段,以下为下段。

2.病理类型

(1)大体类型:食管癌可分为早期和中晚期两大类。早期食管癌是指原位癌(上皮内癌)和早期浸润癌。后者癌组织侵入黏

膜下层,但尚未侵及肌层。

①早期食管癌:早期病人症状不明显或症状轻微,只有在食管癌高发区经细胞学普查才可发现早期病例。病变多数限于

黏膜表面,见不到明显肿块,故在肉眼分型时,早期与中晚期食管癌不同。病理特点,主要病变局限于食管壁的浅层,

除少数乳头状肿瘤外,均无明显的肿块而表现为黏膜病变,近20年来对早期食管癌切除标本的形态学研究,一般将早

期食管癌划分为以下四型:

A.隐伏型:病变处食管黏膜与周围正常食管黏膜平齐,在新鲜标本可见病变处黏膜色泽较正常深,呈粉红色,黏膜内毛

细血管扩张充血,表现为轻度充血斑或黏膜皱襞增粗,镜下均为原位癌。该型为食管癌最早的表现,极易在内镜检查中

漏诊。

B.糜烂型:病变处食管黏膜略凹陷或轻度糜烂,糜烂处色泽较深,边缘不规则呈地图状,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糜烂

区呈细颗粒状,偶有残存的正常黏膜岛。除个别病例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外,多数糜烂面较清洁,镜下原位癌和早期浸

润癌各占一半。

C.斑块型:病变处食管黏膜略肿胀隆起,表面粗糙不平,色较灰暗,呈苍白色,有时可见小的糜烂区。病变边界清,有

时可累及食管全周。食管黏膜皱襞增粗、紊乱与中断,黏膜表面粗糙,呈现粗细不等的颗粒与牛皮癣样表现。此型原位

癌占1/3,早期浸润癌占2/3。

D.乳头型:肿瘤呈明显结节状隆起,病变处食管黏膜呈乳头状,或蕈伞状向食管腔内突出,直径为1~3cm,与周围正

常黏膜分界清,表面一般比较光滑,可有小的糜烂,有时有灰黄色炎性分泌物覆盖,偶有糜烂。镜下大都是早期浸润癌。

早期病变一般很小,但可累及整个周径的黏膜,以斑块和糜烂型常见,乳头型与隐伏型较少见。其分布与中晚期食管癌

相同,中段多见,下段次之。

②中晚期食管癌大体分为:中晚期食管癌病人临床上均有症状,大量病理材料分析表明,髓质型最多,占56.7%~58.5%;

蕈伞型次之17%~18.4%;溃疡型又次之,占11%~13.2%;缩窄型(8.5%~9.5%)及腔内型(2.9%~5%)较少。各型的瘤体长

度不同,髓质型多数在5cm以上,而蕈伞型、溃疡型及缩窄型多数在5cm以下,腔内型有时瘤体很大,吞咽困难的程

度与各型食管癌累及食管周径的范围有关。缩窄型与髓质型多数累及食管周径的大部分或全部。蕈伞型与溃疡型则多数

未累及该段食管的全部周径,仍保留正常食管壁,故食物下咽时仍可舒张,因而吞咽困难不重。腔内型因占据管腔通道,

故症状较明显。

A.髓质型:肿瘤多已侵犯食管壁的全层,致管壁明显增厚,累及食管周径之大部或全周,癌上下缘呈坡状隆起,表面常

有深浅不一的溃疡,肿瘤切面灰白,如脑髓样。此型多见,恶性程度高;

B.蕈伞型:瘤体为卵圆形,呈蘑菇样向食管腔内突起,隆起边缘部分与周围食管黏膜境界清楚。瘤体表面多有浅溃疡,

底凹凸不平,常覆盖一层褐色炎性渗出物。

C.溃疡型:瘤体表面有较深溃疡,形态大小不一,溃疡一般深入肌层,有的甚至侵入食管周围纤维组织。

D.缩窄型:瘤体形成明显的环形狭窄,累及食管全周,瘤体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长度不超过5cm,表面糜烂,近侧食

管腔显著扩张。另有少数食管癌标本,呈息肉样突向食管腔内,故有作者认为,这是食管癌的另一种类型—腔内

型。

(2)组织学类型与分级:根据食管癌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癌肉瘤四种类型。

①鳞状细胞癌:起源于食管黏膜,占全部食管癌的90%以上(图5)。Broder根据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将其分为四级。

BroderⅠ级:瘤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呈多角形,有很多的角化及细胞间桥,这种分化型癌细胞占75%以上。

BroderⅡ级:癌细胞呈多角形或圆形,可见角化珠或散在性少量角化,细胞分化中等,细胞间桥偶然可见,核分裂象不

多,可见分化型癌细胞约占50%~70%。

BroderⅢ级:癌细胞分化较差,但仍可见多角型鳞状细胞癌的特点,甚至可见少许角化前物质,可见分化型癌细胞在25~

50%。

BroderⅣ级:癌组织呈低分化状态,切片中不见细胞角化及细胞间桥,但仍可见到多角形癌细胞的出现,可见分化型的

癌细胞占25%以下。

Broder四级分类有判断预后的意义,迄今国内外文献仍在恶性度分级上应用。但判断分化好及分化差的癌细胞所占比例

可有主观性差异,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在不同部位可以不一致,因此百分比不易计算。近年来,不少学者根据癌细胞的分

化程度将鳞状细胞癌分为Ⅰ、Ⅱ和Ⅲ级。Ⅰ级癌细胞常有明显角化现象,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少见;Ⅱ级癌细胞角化形

成较少,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较常见;Ⅲ级癌细胞体积较小,胞浆较少,无角化形成,核分裂常见;这种三级分级法比

较适用,也较容易掌握,但各家统计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确定组织学分级的标准尚待进一步研究。

②腺癌:食管原发性腺癌比较少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单纯腺癌: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核呈圆形、卵圆形或杆状,细胞核极相与细胞长径相平行,核染色质较粗,细胞

可构成近似圆形的腺腔。

B.腺鳞癌:包括腺棘癌和腺鳞癌。腺棘癌组织中有两种成分混杂存在,但腺癌组织呈明显的恶性,表现为细胞质较小,

细胞核较大,核异形性明显,核染色质较粗,构成完整或不规则的腺腔样。在腺癌组织中,有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细胞,

细胞质丰富,核小,无异形性,甚至可见细胞间桥或角化物质出现。这种良好的鳞状上皮,呈明显的良性形态,临床预

后一般较好,故当前多数作者称之为腺棘癌,或腺癌有鳞状上皮化生。腺鳞癌组织学图像,主要表现为鳞状上皮与柱状

上皮均呈明显的恶性,两者细胞均有异形性。但腺癌部分有明显的腺腔结构,鳞状上皮部分亦呈恶性形态,有明确的多

角形,有时可见到角化或细胞间桥。

C.黏液表皮样癌:组织来自腺导管或腺泡,瘤组织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所组成,一种为表皮样细胞,瘤细胞呈多角形,

胞浆或呈鳞状上皮样,或很小、呈基底细胞样,细胞大小形态比较一致,细胞核深染,分裂象很少,这种表皮样细胞,

多呈丛状;另一种为分化的高柱状上皮细胞,胞浆丰富透明,细胞体积较大,胞核圆形,较小,大小形态比较一致,核位

于高柱状细胞的基底部,瘤组织构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腺腔样。上述两种细胞,混合存在,而表皮样细胞一般见

于柱状细胞的基底部。

D.腺样囊性癌:在组织形态上应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一致,即在不同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团块中有大小不等的腺腔,被覆

黏液分泌细胞,分泌数量不等的黏液。有时形成黏液糊状。其组织发生尚无定论,有的主张来自食管黏液腺,有的认为

系胚胎残余的柱状上皮癌变时可同时有向鳞状细胞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的鳞状细胞成分常见基底样细胞(所谓中间型细

胞),也是一个证据。

对于食管下段腺癌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有不少所谓食管下段腺癌的病例,实际是胃贲门腺癌侵犯食管下段。诊断食

管下段腺癌应符合下列标准:①腺癌是来自食管的黏膜组织或腺体;②应尽量确定癌组织与胃贲门柱状上皮鳞状上皮交界

的相对位置。如能判断在交界处以上尚有一定距离则更佳;③若癌组织在食管确系原位癌,分化差时必须有特殊染色证实。

③未分化癌:在食管未分化癌中,主要为小细胞未分化癌(small cellesophagus caeinoma ,SCEC),大细胞未分化癌极其少

见。

④癌肉瘤:较少见,瘤内主要为肉瘤成分,常为纤维肉瘤、少见为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和未分化肉瘤等。

癌组织成分较少,多局限在瘤蒂基底部黏膜和黏膜下层,少数可浸润肌层。

3.食管癌的组织发生学 食管黏膜癌变的基础病变包括慢性食管炎、食管上皮增生和异性增生。从大量的研究工作来看,

在食管癌高发区的居民中,慢性食管炎的发病率较高,同时由某些原因所造成的食管上皮异型增生也很高,这是食管癌

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发病率高的基础。食管上皮的一般性增生是癌变的基础,一般不作为癌前病变。

4.扩散与转移 食管癌的扩散和转移有途径

(1)食管壁内扩散: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有丰富的纵形淋巴管互相交通,癌细胞可沿淋巴管向上下扩散。肿瘤的显微扩散

大于肉眼所见,因为切下的食管标本短缩较多,尤其在甲醛固定后更多,其确实的扩散程度不易肯定,但认为向上扩散

的距离远比向下为大,文献报道肿瘤上端切缘阳性与吻合口复发有关。向上扩散超过肿瘤缘5~6cm者并不少见,甚至

有达10cm者,但向下扩散一般不超过5cm。有时癌细胞沿食管黏膜下扩散并非连续性而呈跳跃性的,因此手术切除足

够的长度是十分重要的。

(2)直接浸润:这是食管管壁浸润的进一步发展。癌细胞由黏膜向外扩展,达食管外,并侵入邻近器官。根据病变部位的

不同,累及的器官也不同。食管上段癌可侵犯喉、气管、甲状腺及颈部软组织。中段食管癌以侵犯气管、支气管、肺、

纵隔和主动脉为主。下段食管癌以侵犯纵隔、贲门、心包及胃等腹腔脏器。食管癌侵及纵隔的达到20%,而且中下段食

管癌侵及纵隔者基本相同,前者19.5%,后者20.6%。因此,常有广泛的纵隔炎症,引起肺炎及肺脓肿形成。当侵及主

动脉时可造成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

(3)淋巴道转移:食管癌淋巴道转移途径与正常的淋巴引流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是纵行方向引流,

纵行淋巴管是横行淋巴管的6倍,所以淋巴结的转移主要也是区域性和上下双向性的转移。首先主要是肿瘤所在部位的

食管旁淋巴结,然后是颈段的颈深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胸上段的大部分沿食管旁向上至颈部淋巴结;胸中段的则既有

向上到胸上段食管旁、气管旁淋巴结,甚至到颈部各组淋巴结的,也有向下到贲门旁、胃左动脉干等处淋巴结的转移,

以上行为多;胸下段的也是上、下双向的转移;但以下行的转移为多。 一般肿瘤越大(长)、浸润越深、分化程度越低,越

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病变浸润越浅,发生连续性转移的机会越少,但发生跳跃性转移的机会越多。

(4)血行转移:比较少见,主要见于晚期病例,最常见转移至肝、肺、骨骼系统,还有少数转移到肾、肾上腺、腹膜、

心和脑等。

食管癌的早中晚期表现

食管癌的早、中、晚期表现1.肿瘤部位分布临床上通常将食管分为上、中、下三段。自食管入口至要主动脉弓上缘平面为上段,自下肺静脉下缘至贲门口为下段。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新的食管癌部位分段标准: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缘平面为颈段,其下为胸段。胸段食管又分为上、中、下三段。自胸骨柄上缘平面至气管分叉平面为胸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twtt5img93x5if1klmb9gaib47veh009k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