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735—2024
AA 附 录 A (规范性)
地铁正线列车运行引起的敏感建筑物室内环境振动测量方法
A.1 测量仪器
A.1.1 振动测量系统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A.1.2 测量仪器应经国家认可的计量部门检定或校准,并在其有效期限内使用。 A.2 测量要求
A.2.1 测量应分别在昼间、夜间进行,测量时间应为昼间高峰时段及夜间运行时段。 A.2.2 振动测点选择和拾振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面积不大于20 m2的房间,应至少选取1个测点;对面积大于20 m2的房间,应至少选取3
个测点;
b) 测点应选在人员主要活动区域的楼板振动敏感位置,当振动敏感位置无法确定时,测点宜选在
室内楼板中央;
注:敏感位置应依次选择卧室或医院病房的床头处、书房的写字台处、学校教室的书桌处、起居室(厅)的沙发处、
办公室和会议室的桌子处等。
c) 拾振器应安装在平坦、坚实的楼板上,且应安装牢固; d) 拾振器不得置于地毯、地胶等松软或弹性地面上; e) 拾振器灵敏度主轴方向应为铅垂向。
A.2.3 各测点应连续测量至少20列车(测量对测点影响较大一侧轨道线路通过的列车)运行通过时的振动数据,夜间测量时间内通过列车数不足20列车时,应以夜间运行时段内实际通过列车数为准。 A.2.4 在测量期间,当轨道交通之外的其他振源对振动测量结果产生干扰时,本次测量应视为无效。 A.3 数据记录及处理
A.3.1 振动测量量应采用最大Z振级(VLZmax)。
A.3.2 当被测房间内仅选取1个测点时,在同一测点测得的多次振动测量结果应在剔除异常值后计算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量。
A.3.3 当被测房间内选有多个测点时,应对每个测点测得的多次振动测量结果分别计算算术平均值,并应以各测点算术平均值中的最大值作为评价量。 A.3.4 测量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日期、时间、地点及测量单位、人员; b) 仪器型号、编号及其校准记录;
8
DB11/T 1735—2024
c) d) e) f)
振源类型及运行工况说明,如轨道结构型式、车型、编组、车速、会车情况等; 建筑与列车行驶轨道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测点位置图; 测量项目及测定结果; 其他应记录事项。
9
DB11/T 1735—2024
BB 附 录 B (资料性)
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振动控制工作流程
B.1 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振动控制工作流程如下图B.1所示。
10
B.1 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振动控制工作流程
图DB11/T 1735—2024
CC 附 录 C (资料性)
隔振系统的隔振效率计算
C.1 固有频率
隔振系统竖向振动可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来考虑,其固有频率f0可按式(C.1)计算。
f0=式中:
12?K………………………………………….(C.1) m——隔振系统的刚度,约等于隔振单元的竖向刚度,N/m;
m——隔振系统的质量,约等于上部建筑的结构荷载的等效质量,kg。 C.2 传递率
简谐激励下,传递率TR可按式(C.2)计算。
式中:
K1?(2?f1f0)2……………………………..(C.2) TR?[1?(f1f0)2]2?(2?f1f0)2
?——阻尼比,?=ccc ,其中c为阻尼系数,cc为临界阻尼系数;
f1——目标隔振频率,Hz。目标隔振频率为激励频率,应基于场地土实测或建筑基础处振动响应
预测结果的卓越频率来确定。 C.3 隔振效率
简谐激励下,隔振效率η可按式(C.3)计算。
??(1-式中:
TR1——隔振前振动系统的传递率; TR2——隔振后隔振系统的传递率。
TR2)?100%……………………………..(C.3) TR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