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富者田联田联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能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土地兼并 B. 井田制瓦解 C. 重农抑商 D. 闭关锁国
2.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部门,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个人耕作 B. 自给自足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3.“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这是对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引文中省略的内容应该是以下的 A. “春耕夏耘,秋荻冬藏,伐薪樵”
B.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线)积纴(丝缕)” C.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
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4.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 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 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 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 D. 真实的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 5.唐朝中后期诗歌描绘的妇女形象中,有“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农妇,有“更遭丧乱嫁不出,一生抱恨长咨嗟”的民女。由这些文学形象可以窥见 A. 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灾难 B. 君主专制强化的消极影响 C. 传统农耕经济的衰落趋势 D. 社会动荡导致的百姓困苦
6.据《汉书·食货志》统计,西汉农民耕获粮食折算为货币年入约8500钱,“妇功”所获年约2447钱,日常开支如衣、食、祭祀等年约7950钱,承担赋役年约2989钱。据此可推断出西汉
A. 政府重视休养生息 B. 封建赋役导致百姓入不敷出 C.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 耕织结合的生产模式较稳定
7.据《国语》记载,西周厉王实行“专利”,将山林川泽全部收归国有,导致“国人谤王”,厉王派人“监谤者”,“以告,则杀之”,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这反映出当时
A. 周厉王改制触动了贵族利益 B. 土地国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C.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十分尖锐 D. 中央集权政治不符合时代潮流
8.1971年,对唐代洛阳的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其全面积有42万平方米,其中一个窑穴还存有唐代储藏但已碳化的谷子(据估算,这些谷子在唐储放时约25万公斤)。与此同时,粮价越来越便宜,“斗米十五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封建剥削的残酷 B. 滥发货币的影响 C. 垦田面积的扩大 D. 唐代农业的发达
9.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贵州 江西 湖广 广东 云南 北方 北直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1 / 7
27 114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48 13 5 11 2
该表所能反映的是 ( )
A. 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大大超过北方
B. 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 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0.从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私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税制改革
二、简答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然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还与甘薯和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薯和玉米等原产于美洲。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传到了欧洲,以后经由不同的途径,先后传到了中国。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多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或者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沮洳,或者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即使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在鄂西山区,“承平日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然多狃于目前而忘远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 ——摘自《明清县志》有关论文
(1)依据材料一, 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耕作方面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垦殖面积扩大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农业垦殖面积扩大带来的影响。
12.12.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含答案解析)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着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农民的生活处境。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耕农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保障自耕农的地位? 14.(8分)大运河是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依据图12说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结合所学,说明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