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一、《诗经》国学教学讲义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诗经》

第一课时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经》的编定过程。 (2)、掌握风雅颂三个类别。 (3)、了解《诗经》用诗情况,掌握《诗经》传诗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提取要点,概括叙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加强对《诗经》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

风雅颂三个类别、《诗经》传诗情况。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传诗经过。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热情

以《论语·阳货》中孔子论诗的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来说明诗的作用,既然读诗歌的作用这么大,那么你对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分享关于《诗经》的知识。

教师引导点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2、《诗经》的编定

介绍辨析“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信息。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这些作品的删定,汉人认为是孔子删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的存在。

3、风雅颂分类

以对联“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来导入诗经的分类。

学生根据教师在幻灯片出示的材料分组找出诗经的分类和各类的作者、诗风、内容及作用等。教师点评并具体阐释风雅颂的分类情况。 4、用诗传诗

利用视频展示歌曲在当下的作用,以此类比启发学生思考《诗经》在当时的用处。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并介绍《诗经》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场合以及在政治外交中的作用。

教师介绍秦火对文化传承的破坏。秦火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

得以保存,并出现了鲁、齐、韩三家诗,并具体介绍: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 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并逐渐压倒其它三家诗,盛行于世。 六、拓展延伸

学生回家利用电子图书馆和网络,查找《诗经》作品,并根据目录探寻《诗经》的内容涉及到那几类,查找资料,了解体会诗经中的现实精神。

第二课时 《诗经》的内容和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经》的内容。 (2)、了解体会《诗经》的现实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提取要点,概括叙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诗经》的现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 1、《诗经》的内容分类。 2、《诗经》的现实精神。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诗经》的现实精神。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 1、分享导入

学生以组为单位分享《诗经》的内容,教师点评。 2、《诗经》内容

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展示《诗经》作品,分析其对应的分类。 祭祖颂歌和周史诗:《大雅·生民》《大雅·公刘》。 农事诗:《周颂·丰年》。 宴飨诗:《小雅·鹿鸣》。 怨刺诗:《小雅·节南山》。 战争诗:《小雅·采薇》。 情诗:《周南·关雎》。

学生以组为单位,诵读、品评诗歌。 3、《诗经》现实主义精神

教师介绍浪漫和现实的概念,学生根据《诗经》的内容,分组讨论《诗经》是否是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教师予以点评。

《诗经》内容广泛而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于怪诞,所续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时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诗经》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向现实的传统。

五、课外延伸

利用本节课所出示的诗,查找关于“赋比兴”的资料,体会《诗经》的句式章法,和风、雅、颂的语言风格。

第三课时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赋比兴的手法。 (2)、掌握《诗经》的句式章法。 (3)、体会《诗经》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诗经》,向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诗经》赋、比、兴手法。 2、《诗经》的句式章法。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经》章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 1、回顾导入

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回顾上节课最大的收获,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起到回顾旧知,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2、赋比兴的手法

学生分享查阅的相关材料提出自我的理解,教师点拨总结: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显示着我国最早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情况,边点评边讲授,两者穿插进行。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他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七月》,用以介绍,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诗最基本的。比在《诗经》中比较好理解,近似于现在的拟人和拟物的修辞,如“其甘如荠”等。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兴的用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其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第二章:“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义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发下文的起兴,是《诗经》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主旨,构成艺术境界。

教师在出示《秦风·蒹葭》,综合分析诗中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的手法。河滨芦苇的露

水凝结成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的心情,凄清的秋景与伤感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3、《诗经》的句式和章法

通过以上的《诗经》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分享每组在句式和章法上得出的结论。教师予以点评和引导。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期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置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和情感变化。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三章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苢的整个过程。灵活多样的动词,把采芣苢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相互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的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的开头,《周南·汉广》都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在同一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即是重章,也是叠句。三章在倒数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六、课外延伸

利用自己手里的《诗经》,阅读风、雅、颂的相关篇目,体会分析三者语言的特点。

第四课时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的句式章法。 (2)、体会《诗经》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诗经》,向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诗经》风、雅、颂不同的语言特点。 (2)、体会《诗经》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学生自我体会理解《诗经》风、雅、颂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 1、回顾导入

各组每组选派一名组员,回顾《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和章法特点,每人一点,由教师进行点评并给予相应加分。 2、《诗经》的艺术特点

教师展示“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诗经》中的诗句,借以讲解“叠字”的含义和特点。

教师展示“参差”、“踊跃”等词,借以讲解“双声”的含义和特点。展示“委蛇”、“差池”等词,借以讲解“叠韵”的含义和特点。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有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诗歌常用的押韵形式。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用的句句用韵。《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3、风、雅、颂的语言风格

通过以上学习,在诗歌中总结风、雅、颂的语言风格。雅、颂多篇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多,富于变化。

在以上基础上分析风、雅、颂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六、课外拓展

利用互联网或者书籍查阅分析《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课时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经》的抒情诗传统。 (2)、了解风雅精神。 (3)、了解比兴垂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诗经》,向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抒情诗传统。 (2)、体会《诗经》风雅精神。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诗经》比兴垂范。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此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风雅精神

一、《诗经》国学教学讲义教案

《诗经》第一课时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诗经》的编定过程。(2)、掌握风雅颂三个类别。(3)、了解《诗经》用诗情况,掌握《诗经》传诗情况。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提取要点,概括叙述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加强对《诗经》的了解。二、教学重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tr9z007gz1emx02sb8q8qp2012imx011g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