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根据引起酸雨的气体的种类、雨水的pH分析; (3)根据新能源的种类分析;
(4)①根据甲物质的构成写出化学式,根据丁物质的构成画出微观示意图; ②根据丙物质构成的粒子分析。 【详解】
(1)A、焚烧塑料时能够产生烟尘等物质,对环境污染很严重,不正确;
B、目前氢能源没有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不是淡水资源缺乏,而是目前产生氢气的方法能耗高,难以贮存等方面的问题,不正确;
C、空气中O3含量超标会引起温室效应,正确;
D、加高烟囱不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所以不能防止形成酸雨,不正确。 故选ABD。
(2)酸雨是由SO2、NO2等气体或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所形成,由A、B、C三个地区雨水的pH可知,其中BC地区的雨水的pH小于5.6,是酸雨; (3)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4)①甲物质是水,化学式是H2O,丁物质是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微观示意图是:②构成丙物质的粒子是分子。
故答为:(1)ABD;(2)SO2、NO2等,BC;(3)风能(或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4)①H2O,
,②分子。 【点睛】
能源、信息、材料、环境是当今世界四大首要问题,在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它既是社会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应加强这些方面知识的学习。 三、推断题
21.图中的 A~H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分别是由 H、O、S、Na、Ca、Cu 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其中 B、E 是氧化物,C、F、H 为相同类别的 化合物,F 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G 的溶液呈蓝色,图中“﹣”表示两端的物 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 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G 的化学式为 CuSO4 B.E 和 F 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
C.C→B 可能是酸碱中和反应 D.A 和 D 的物质类别相同 解析:B 【解析】 【详解】
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分别是由H、O、S、Na、Ca、Cu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B、E是氧化物,E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2:3,所以E是三氧化硫,C、F、H为相同类别的化合物,F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F是氢氧化钠,H是氢氧化钙,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G的溶液呈蓝色,所以G是硫酸铜,三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所以B是水,A是硫酸钠,C会转化成水,所以C是氢氧化铜,D是硫酸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A、由上述推导可知,G的化学式为:CuSO4,选项正确;
B、E、F发生的反应是三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不正确; C、C是氢氧化铜,B是水,C→B反应可能是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属于酸碱中和反应,选项正确;
D、A是硫酸钠属于硫酸盐,D是硫酸钙属于硫酸盐,故A和D的物质类别相同,选项正确。 四、实验题
2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甲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试管内的固体应为_____;
(3)某同学用装置B来制取氢气。与装置C相比较,装置B的优点是_____;
(4)在实验室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实验后,若从所得浑浊液体中回收氯化钙固体,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填写图中装置编号)。用装置D排空气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燃着木条应放在_____(选填“a或“b”)端。 (5)按图E所示进行蒸馏时,在乙中加入约_____。
解析:铁架台 高锰酸钾 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aCO3+2HCl=CaCl2+H2O+CO2↑ FG a 防止液体爆沸 【解析】 【详解】
(1)仪器甲的名称是铁架台,故答案为铁架台;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了防止高锰酸钾小颗粒随气流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故答案为高锰酸钾;
(3)关闭装置B中的止水夹,气体不能排出,试管内压强变大,液体被压进长颈漏斗中,液体与固体脱离,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气体排出,装置中压强变小,长颈漏斗中的液体进入试管中,液面升高,液体与固体接触,反应发生,故该装置的优点是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答案为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氯化钙能溶于水,先把浑浊液体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再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钙固体,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收集时用向上排空气,二氧化碳气体从b端进入,空气从a端排出,当a端的出气管口有二氧化碳时,说明收集满了二氧化碳,所以验满时要把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处。故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 FG a;
(5)在蒸馏时,要在烧瓶内放几片碎瓷片,防止液体爆沸,故答案为防止液体爆沸。 【点睛】
根据装置的特点对装置进行分析评价;检验万用瓶中是否集满了气体,在万用瓶的出气管口处进行检验,出气管口处有气体则收集满了气体。 五、科学探究题
23.已知某金属粉末由铁、铜、铝三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粉末由什么组成?
(查阅资料)铁和铜与氢氧化钠溶液都不反应,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可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偏铝酸钠和氢气(2Al+2NaOH+2H2O═2NaAlO2+3H2↑)。 (提出猜想)
猜想Ⅰ:该粉末由铜、铁组成; 猜想Ⅱ:该粉末由铜、铝组成; 猜想Ⅲ:该粉末由__________组成。
1体积的硬水,再加入几片碎瓷片。碎瓷片的作用是3(实验探究) 步骤 ① 实验操作 取一个烧杯,加入适量粉末样品,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现象 粉末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粉末部分溶解,_____ 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 粉末一定含有 _____ 粉末一定含有铝 ② 另取一个烧杯,加入适量粉末样品,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 综合上述实验,说明猜想__________成立。
(实验反思)有同学认为能用浅绿色的FeSO4溶液代替NaOH溶液完成步骤②,你认为能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
(拓展应用)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解析:铁、铝铜有Ⅱ能根据实验探究第一步现象,确认粉末一定含有不与酸反应的铜,排除猜想3;而采用硫酸亚铁溶液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颜色有变化的,证明猜想二成立,溶液颜色无变化的,证明猜想一成立2Al+6HCl═2AlCl3+3H2↑。 【解析】 【详解】
[提出猜想]猜想Ⅰ:粉末由铜、铁组成; 猜想Ⅱ:粉末由铜、铝组成; 猜想Ⅲ:粉末由铁、铝组成;
[实验探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偏铝酸钠和氢气,铁和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均不发生反应,铁会与酸反应,铜不会与酸反应,所以: 步骤 实验操作 ① ② 取一个烧杯,加入适量的粉末样品,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粉末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粉末一定含有铜另取一个烧杯,加入适量的粉末样品,再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 粉末一定含有铝综合上述实验,说明猜想Ⅱ成立;
[实验反思]有同学认为能用浅绿色的FeSO4溶液代替NaOH溶液完成步骤②,理由是由步骤①知,一定有不与盐酸反应的铜,接下来就是证明是铁还是铝,铝能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铁,而铁与硫酸亚铁不反应,所以向样品中加入硫酸亚铁溶液时,析出黑色固体,溶液由浅绿色变成无色,说明样品中含有铝;
[拓展应用]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 六、计算题
24.小芳在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了二氧化碳,并对实验产生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滴加质量分数为26.5%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1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象,如图:
(1)图象中的a点数值___
(2)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写化学式)
(3)通过计算说明,图象横坐标中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____? 解析:(1)1.1;(1)HCl、CaCl1;
(3)图象横坐标中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30g. 【解析】
试题分析: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产生的废液中一定含有生成的氯化钙,可能含有盐酸;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滴加质量分数为16.5%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说明废液中含有盐酸;滴加至1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废液中含有氯化钙;故废液是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
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根据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求出;图象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可以根据产生沉淀的质量为5g,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求出.
解:(1)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二氧化碳的质量,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Na1C03+1HCl=1NaCl+H1O+CO1↑ 106 44 10g×16.5% x
x=1.1g.
(1)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滴加质量分数为16.5%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说明废液中含有盐酸;滴加至1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废液中含有氯化钙;故废液是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HCl、CaCl1.
(3)设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y, CaCl1+Na1C03=1NaCl+CaC03↓ 106 100 y 5g
y=5.3g
所需碳酸钠溶液质量是5.3g÷16.5%=10g 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为10g+10g=30g. 七、流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