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7年辽宁省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7年辽宁省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0分)

1.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解:A、A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A正确;

B、B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B正确;

C、C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不应该含有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D.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涉及的细胞分裂图是否正确,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

高中生物试卷第1页,共10页

C

【解析】

解:A、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故选:C.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及其繁殖过程,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答案】 C

【解析】

解:A、D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合成,因此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

B、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催化活性,B错误;

C、盐析可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但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C正确;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是37℃,但是37℃不是保存该酶的最适温度,酶应该在低温条件下保存,D错误. 故选:C.

1、盐析: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 2、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因此,DNA的合成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3、酶催化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但保存酶需要低温条件.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化学本质,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明确酶应该保持在低温条件下;了解蛋白质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高中生物试卷第2页,共10页

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答案】 C

【解析】

解:A、由图可知,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这说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由此可推知物质A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A错误; B、0~1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缩小,由于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要远大于细胞壁,因此该时间段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相等,B错误;

C、2~3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增大,这说明细胞吸水,由此可推知该时间段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正确; D、0~1h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D错误. 故选:C.

分析曲线图:0~1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2~4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此时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曲线图,并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答题.

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 B

【解析】

解:A、胰岛素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是指药物经皮下注入人体,该方法比皮内注射吸收快),且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

B、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正确. 故选:B.

1、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

高中生物试卷第3页,共10页

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

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4、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功能;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识记神经中枢的组成及各中枢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答案】 D

【解析】

解:由题意知,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子二代中黑色个体占= ,结合题干3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分配,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要出现 的比例,可拆分为 ,而黄色个体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_,而符合子二代黑色个体的比例,说明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Dd. 故选:D.

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二、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说明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_,褐色的基因型为Aabbd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黄:褐:黑=52:3:9的转化,同时推出相应的基因型也是本题的难点.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9.0分)

高中生物试卷第4页,共10页

7.下图是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物质依次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 ______ .

(2)B代表一种反应过程,C代表细胞质基质,D代表线粒体,则ATP合成发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 ______ (填“B和C”“C和D”或“B和D”). (3)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______ . 【答案】

O2;NADP+;ADP+Pi;C5;NADH;C和D;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 解:(1)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光解形成NADPH和氧气,因此图中①是O2;②可形成NADPH,应为NADP+;③可形成ATP,应为ADP+Pi;三碳化合物还原可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因此④表示C5.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NADH. (2)图中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代表细胞质基质(可发生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D代表线粒体(可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其中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合成ATP,而暗反应阶段不但不能合成ATP还会消耗ATP.因此,ATP合成发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C和D.

(3)植物叶肉细胞中,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最终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条件下,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O2 NADP+ ADP+Pi C5 NADH (2)C和D

(3)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其中中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可代表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D可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图中①是O2,②为NADP+,③为ADP+Pi,④为C5.

本题结合光合作用和细胞有氧呼吸的综合图解,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准确判断各过程或各物质的名称,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 ______ ,汗液分泌会 ______ ,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高中生物试卷第5页,共10页

2017年辽宁省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

2017年辽宁省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0分)1.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tmlg6zx7y9pg7z7hdvh6c4rp7oyx100sn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