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
资料袋
计算机与通信 学院(系、部) 2014-2015 学年第 二 学期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指导教师:xxx 职称:xxx
学生姓名:xx专业班级xxxxxxx 学号 xxxxxxxx 设计题目: 组网干扰 成 绩:
起止日期: 2015 年 6 月 24 日至2015 年 6 月 30 日
目录清单
序号 1 2 3 4 5 6
材料名称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资料数量 1份 1份 15 张 备注
湖南工业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4 —2015学年第2学期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通信1203 班级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设计题目:组网干扰
完成期限:自 2015 年 6 月 24 日至 2015 年 6 月 30 日共 1 周
一、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 使用移动通信试验箱组成一个收发信机系统,然后调节另外一个试验箱使之产生同频道干扰,邻道干扰,互调干扰和衰减模式,研究干扰的产生和消除干扰的条件,每个频点的频带宽度25 kHz。发送频率范围为49-49.475 MHz。 二、设计任务 主要内容: 用两台实验仪及示波器观察同频道干扰、邻道干扰、互调干扰,并进行分析 主要任务: 1、完成电路设计; 2、完成电路实际搭建和实现; 3、完成组网干扰的各项性能测试。 三、设计工作量 1周完成 起止日期 工作内容 内 容 及 任 务 进 度 安 排 参 考 资 料 6月24日 分组、任务分配、课题理解 6月25日-6月26日 功能分析、电路设计和实现 6月27日-6月29日 实验验证和测试 6月30日 总结、书写实验报告 (1) 李建东等. 《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7 (2) 吴伟陵.《移动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 (3) 蔡涛等译.《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4 (4) 及燕丽等.《现代通信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6.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移动通信
设计说明书
组网干扰
起止日期: 2015年 6 月 24日 至 2015年 6 月 30日
学班学成
生
姓
名 xx 级 号 绩
xxxxxxx xxxx
指导教师(签字)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2015年 6 月 30 日
课题名称 组长 组网干扰 组员 人数 5人 一、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 使用移动通信试验箱组成一个收发信机系统,然后调节另外一个试验箱使 内 容 及 任 务 之产生同频道干扰,邻道干扰,互调干扰和衰减模式,研究干扰的产生和消除干扰的条件,每个频点的频带宽度25 kHz。发送频率范围为49-49.475 MHz。 二、设计任务 主要内容: 用两台实验仪及示波器观察同频道干扰、邻道干扰、互调干扰,并进行分析。 主要任务: 1、完成电路设计; 2、完成电路实际搭建和实现; 3、完成组网干扰的各项性能测试。 三、设计工作量 1周完成 起止日期 进 度 安 排 6月24日 工作内容 分组、任务分配、课题理解 6月25日-6月26日 功能分析、电路设计和实现 6月27日-6月29日 实验验证和测试 6月30日 总结、书写实验报告 (1) 李建东等. 《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7 参 考 资 料 (2) 吴伟陵.《移动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 (3) 蔡涛等译.《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4 (4) 及燕丽等.《现代通信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6.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目录
一、设计目的 .................................................. 2 二、设计原理 .................................................. 2 1、同频干扰。 .............................................. 2 2、邻道干扰 ................................................ 2 3、互调干扰 ................................................ 3 三、性能测试 .................................................. 4 1、观测同频道干扰 .......................................... 4 2、观测邻道干扰 ............................................ 5 3、观察互调干扰 ............................................ 6 四、实验数据 .................................................. 8 五、心得体会 ................................................. 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