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 (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单选)B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C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单选) B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这句话中,“批判的武器”的含义是(单选) C
A?社会实践 B人民群众 C革命理论 D无产阶级 2、马克思说掌握:“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多选)BC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3、实践是(单选) B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4、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多选)ABD
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道德实践 D科学实验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单选)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多选)ABD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发展的实质是(单选)C
A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B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 C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D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单选)A A对立统一规律 B量变质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多选)ACD
A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 B同一性重要,斗争性不重要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明(多选)BD
A矛盾越多越加快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为制造一些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D矛盾得到正确处理推动事物的发展 4、构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单选)D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足”的关键在于(单选 )A A把握事物的度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单选)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3、形而上学否定观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多选)ACD A文化虚无主义 B推陈出新 C崇洋媚外 D排外主义 4、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单选) C
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5、“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单选)C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1、规律的最根本特点是(单选)D
A稳定性 B重复性 C能动性 D客观性
2、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上,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单选)D
A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 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 C意志越强就越能实现既定目标 D意识能动性的发挥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人们只能改变物质运动及具体形式和结果,却不能创造出任何一个物质原子,这说明(单选)C
A人只能适应世界 B人能够自由地创造世界 C人的能动性是有条件的 D人不能改造世界
4、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提法在哲学上应理解为(单选)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5、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多选)BD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
6、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将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多选 ) AD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 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
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二章
1、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单选)B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单选)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明(单选)C
A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B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C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产生和发展 练习题
1、认识的本质在于(单选)A
A能动的反映 B自主选择 C科学评价 D主观创造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是(单选)B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C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多选)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多选) ABD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2、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多选)BD
A人们总要追求新知识 B人们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3、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的是(单选)A
A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B人们对每一件事都要细心观察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认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多选)ACD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我主义的观点 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多选 )BD
A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 B有用的就是真理
C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 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 2、“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单选)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承认我们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单选) D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
4、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多选)BCD
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5、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单选)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6、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单选)D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单选)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 1、“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单选)
A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第三章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主要缺点是没有看到(多选)ABC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人的自觉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的作用 D英雄人物的作用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单选)D A吃喝住穿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C结成社会关系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单选)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并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单选)D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单选)C A劳动对象 B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2、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单选)A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生产资料 D劳动者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单选)B A劳动者 B科学技术 C管理方式 D劳动对象
4、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单选 )AC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5、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多选)CD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 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单选) B A经济基础 B生产力 C科学文化 D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