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论文李约瑟难题原因论文
摘要:东西方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而造成两种差异很大的文化模式。从根本上说,中西文化模式中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是由于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中西方人们面对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种种问题,在不同的实践方式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不同的实践方式直接导致了不同文化模式的出现。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我们不难发现从人类社会的智力发展史来看,人类文化模式所具有的可塑性和实践方式对其具有的生成性一直是人类进步和不断发展的土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情况;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我认为,这个难题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
而社会的发展不是受单方面的因素决定,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对李约瑟问题的解读
李约瑟所说的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技是按照现代西方人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而提出的疑问,但是“科学技术”一词包含了“科学”、“技术”两层涵义,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科学呢?
我认为,在16世纪前的中国,在冶铁,印刷,火药,造船,数学,天文等等许多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多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依靠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所获得的。他们的表述方式也大多是技术经验描述式的,本质上对感性知识的积累。虽然李约瑟先生所提的“难题”的前提与事实有些相悖,但是并没有影响这一难题的本质,它依然揭示了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全人类的困惑:中国古代在经验自然科学形态领域的成就应当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铺垫了良好的感性基础,但是为什么后来的中国没有按人们设想的那样——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却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呢?
二、“李约瑟难题”的原因分析
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以下七各方面来理解。 2.1地理环境差异
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禹贡》记载中国地域特征: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即: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
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这些大海,高山,沙漠作为自然屏障,自然将中国与其他国家隔开,使得中国文化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同时亦缓解了外来力量的致命袭击。也正是由于这样安全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先天因素,中国自古代就能长期形成并保持自身发展系统。然而,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自身快速竞争发展的。这种环境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能是中国更系统地发展,而负面效应同时让新观念难以传播,没有新思想的冲击,就没有文化的革新与变化。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2.2科举制与儒家
中国在近现代时期落后于西方世界,而欧洲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和实验上来了。中国没有成功地爆发科学革命的原因,大概在于科举制度,它使知识分子无心于投资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减低了。
2.3社会制度差异
中国在汉,唐到宋我国的科技水平都在世界的前列,而到了元代之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知识分子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因此很快就导致了举国上下的知识分子都走八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