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4、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3、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焊锡和锡及铅的多种性质,认识加入其他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在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了解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如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探索发现式
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活动探究→交流反馈→归纳总结→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1 / 5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金属材料制品、金属制品的图片、铁架台、铁片、酒精灯、焊锡、铅、火柴等。
学生用具:大小形状相同的铁、铜、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合金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故事引入: 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猜一猜: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
学生猜测:可能是因为金属锡在较低温度下容易挥发或者是因为金属锡在较低温度下像水一样流入地下不见了。
教师链接媒体①:原来是因为白锡怕冷,在温度低于-18摄氏度时,体积就会骤然膨胀,原子间空隙加大。如果温度下降到-33摄氏度,这种变化就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这种现象人们称为“锡疫”,使整块的锡很快变成粉末。上述情况的出现,就是因为气候冷造成的。
说一说: 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
学生交流与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在了解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金属。例如:不能用铜丝来做保险丝,不要买劣质的起子做工具,不要买容易脆断的金属眼镜架等等。
议一议: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 活动探究1:
下面我们就以铜、铁为例,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投影探究活动的主题)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 / 5
2、感觉一下同体积不同金属块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3、试试不同金属片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它们硬度是否相同。 4、用电池和小灯泡等试试他们能否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5、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实验 现象 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举例说明该性质的用途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交流反馈
(实验1的结论)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
(实验2和实验3的结论)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常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实验4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 (实验5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热性。 展示细铜丝、薄铜片等。
(介绍)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归纳总结
(板书)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且熔点较高。 拓展视野
(讨论)1、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什么要求?
2、电炉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钨的哪些性质?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P3 表8-1) (投影)金属之最(课本P4)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