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安体系相关术语解释
1.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设备损坏或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2.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3.危险源(危害因素):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4.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储存、使用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量超过了临界量的单元。
煤矿重大危险源:国家总局确定煤矿重大危险源有六种(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煤层自燃发火期小于等于6个月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煤层冲击倾向为中等以上的矿井)
5.危险源辨识: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的方式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在以工作任务辨识危险源时,应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态和正常、异常、应急三个状态分别辨识。公司机关工作的危险源应为:不符合本部门职责、工作范围、规定的工作标准,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导致的损失或者事故的间接责任。
6.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为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为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为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为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对煤矿安全管理而言,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7.风险: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组合。
8.风险类型:根据风险产生的不同可分为:人的风险类型、物的风险类型、管理的风险类型、环的风险类型。
9.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的全过程。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和分级。
10.风险预控: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出现的过程。
11.风险后果描述:就是描述危险源造成风险的后果。
12.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13.相关方: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
14.不符合:任何与工作标准、惯例、程序、法规、管理体系绩效等的偏离
,其结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组合。
15.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16.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空间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7.本质安全文化: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
18.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
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19.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
20.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21.预防措施:对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它潜在不期望情况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22.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23.可接受的风险:根据组织上法律义务和本质安全管理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的程度的风险。
24.体系目标:通过以预控为核心的、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进而实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切断安全事故发生的因果链,最终实现杜绝已知规律的、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煤矿本质安全目标。
25.组织保障管理:为了顺利实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煤矿应该设立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岗位职责、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的人员准入和培训机制、良好的安全文化体系等。
26.管理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