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课时5页)-word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授课人:

袁杨

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诗歌意境的理解 教学用具

利用PowerPoin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老师来说两句诗,大家判断一下是哪位诗人写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这些诗句,体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明确:忧国忧民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解题:

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 为:被。歌:诗的体裁。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交代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第 1 页

写作背景

杜甫43岁时,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诗篇,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于是他感慨万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明了大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深情朗读 要求: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指导朗读

1.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词的正确读音。)

2.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合作探究

诗中描绘了哪几幅图画?每幅画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

(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卷”。)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2、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形象表现了秋风 破屋的惨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

第 2 页

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3、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2)找同学诵读第二小节,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4、“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为什么用“老”字?

“老”其实不是写年龄,而是写心情,揭示了诗 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5、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许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 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 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倒不如说 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6、“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赏析第三诗节

7、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8、第三节中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9、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结果秋雨还是不请自来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 (长夜沾湿、屋漏难眠) (板书)。

(4)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第 3 页

(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10、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心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 忧国忧民 )

主旨: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忧国忧民的句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拓展延伸 对话诗人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中,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课堂练习

解释加点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

(2)下者飘转沉塘坳 ( (3)公然抱茅入竹去 ( (4)忍能对面为盗贼 ( (5)秋天漠漠向昏黑 ( (6)长夜沾湿何由彻 ( (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 ) ) ) ) ) )

第 4 页

5.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

小结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奉献精神。 板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推己及人

夜雨湿屋 忧国忧民

祈求广厦

第 5 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课时5页)-word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授课人:袁杨教学目标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诗歌意境的理解教学用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tga04g3yi4qfr01784a35m4y31ezc0158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