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第1课时:总复习:数的认识
年级:二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授课教师单位及姓名: 指导教师单位及姓名:
一、教学背景简述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数的组成、读写、比较数的大小及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数的认识总复习。通过复习,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与整理。数的认识复习课,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比“万”更大的数做好知识准备和学法迁移。数的认识的学习,不论是数的组成、读写,还是数的大小比较都是围绕计数单位、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展开的,它们是自然数认识单元的核心。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借助小棒、方块图、计数器、数位顺序表来表示数,对十进制和位值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虽然能正确读写数、比较数的大小、说出数的组成,但对计数单位、十进制还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也不能将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还不能建构起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概念网。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策略如下:
1.以计数单位为核心和主线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数数、用多种方法表示数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合理选择计数单位、借助计数单位整理的必要性,突出计数的价值——用计数单位去数。
2.在对数的认识的复习过程中感受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比较数的大小等都离不开计数单位的帮忙。同时为后续学习更多的与数有关的知识打下基础。
3.对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完善学生对数的认识的深入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扩充数的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数数、数的组成、读写、比较数的大小以及对数的估计,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2.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感受计数单位的作用,再次感受十进制和位值制。 3.体会数学知识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梳理
同学们我们今天进入总复习了,首先我们进行数的认识部分的复习。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今天我们就对这些数进行整理与复习。怎样整理复习呢?
1.借助教材,梳理万以内数的认识学习内容 (1)数数的方法
(2)数的组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
(3)读数和写数
(4)比较数的大小
(5)近似数
2.借助学生作品,梳理学习内容 出示学生作品:
分析学生作品:从数数、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这几个方面进行整理。
小结:画图是帮我们进行知识整理的一个好办法,今后我们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把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下面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小丽一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经历数数过程,感受计数单位的价值,发展数感
1.出示情境:前两天小丽在书上看到有一个珠帘做得特别漂亮,她发现家里面也有很多漂亮的珠子,就打算自己也试着做一个珠帘。
出示图:珠子好多呀!大约有多少颗呢?
如果告诉你这是100颗珠子,同学们请你帮助小丽估一估这些珠子大约有多少颗?(学生估计10000 1000 2000 6500)
2.那么这些珠子到底有多少颗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学过的数数的知识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3.出示数珠子工具:数珠板,与百数表建立联系。
通过数珠板整理计数单位间的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4.整理用数珠板数好的珠子,巩固用计数单位计数的简洁。 整理前:
整理后:
这些珠子的个数是由1个千、8个百、2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也就是一千八百二十八。
(三)多种方法表示数,巩固数的意义
1.刚才我们一起借助数珠板数出了这么多珠子的个数,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珠子的个数表示出来吗?
2.交流学生作品。
(1)展示学生用不同方式表示的一千八百二十八。
3.沟通作品间的联系,巩固数的意义。
(1)看来大家表示的方法不一样,但表示的都是一千八百二十八吗? (2)这几种表示方法都表示的是:1个千、8个百、2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就是一千八百二十八。
(四)复习读数和写数,巩固在读写数中计数单位发挥的作用
1.写出珠子的个数,感受在写数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数位顺序表。 一千八百二十八 写作:1828
2.借助数位顺序表读数,感受计数单位的作用。 6437 读作: 2500 读作: 4009 读作:
3.脱离数位顺序表写数,进一步体会读写数时心中仍然有一个数位顺序表。 五千三百一十二 写作: 三千四百零七 写作: 九百三十八 写作:
4.小结: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你们是不是感受到了,这些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一、十、百、千的帮忙。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珠子个数时,提到了四个数,下面我们就利用这四个数一起来复习一下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五)巩固比较大小的方法,深刻理解计数单位的价值
1.将珠子的个数:10000、1000、6500、2000把这4个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活动要求:
(1)将下面四个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比较大小的过程表示出来。 2.展示、交流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