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交通方式:优先建造公路,而后才是铁路。 2.线路布局: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线路布局:上坡路段往往呈“之”字形。
4.交通运输线的设计比较思路
比较项目 建设成本 路线长短 沿线村镇 施工难度 沿线灾害 占用耕地 生态影响 5.地形对交通运输效能的影响 (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自然障碍较少,不仅交通运输方式可选择性大,而且速度快,运输量大,交通运输效率要高。
(2)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较多,运输线路在建设和维护时成本较高,而且在运行时要确保安全。相对而言,交通运输效率较低。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比较内容 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包括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包括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 地形起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占用良田多少 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响等 (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耕地破碎地区:聚落规模相对较小。山区河谷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3)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相对较大。平原低地的聚落往往沿河呈线状或团状分布。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表现 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前面已讲述,内容不重复)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一)水资源概述:
(水资源在水循环环节中,已讲述) (二)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三)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③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能源(石油)储备体系; 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
原因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典例 我国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原上比较凉爽 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④稳定发展核电;
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 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⑦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
四、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措施
(一)概念: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二)自然灾害成因分析: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二是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三是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
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
(三)类型
按成因与发生过程,自然灾害大致可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台风、暴雨等)、生物灾害(蝗灾、鼠灾等)、海洋灾害(台风、海啸、风暴潮等)。 1.地质灾害 (1)泥石流
① 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 发生的三个条件:
a. 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即山高沟深; b.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c.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③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这是因为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2.气象灾害 (1)台风。
(2)干旱 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
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时间、强弱等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 (3)洪涝
①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a.气候特征:气候降水的强度;
b.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
水系特征: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入海河道单一;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水文特征: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②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4)寒潮
①标准: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摄氏度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②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③寒潮路径: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中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影响最大】路程较短,沿途地势北高南低,来势汹涌;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④ 影响:
【功】冷空气南下,有利于地表交换热量;大规模的雨雪天气,缓解旱情;雪水氮化物含量高,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低温,天然的杀虫剂;大风,无污染动力资源。 【过】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遭受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
(5)沙尘暴
① 概念: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② 分类: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③ 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
a.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多发区:西北、华北、东北 b.沙尘暴产生需要四个基本条件: ——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