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评析 题目:如果不让自己的心灵经过一段孤独的“自我检验和修复”,便让它急于接受别人的真理,那么无论那真理多么光辉,它都可能对你毫无用处。 这段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给定材料的作文,无论考试还是平时,都要审对题,然后才谈得上与材料对话,抒自得之见。高考作文,审题更是第一要务。所谓审对题,就是弄清楚材料说什么,归纳出它的论题,找寻到围绕论题的具体论述要点。而后才是立意。审题和立意,不应混为一谈。审题,是读懂材料说什么,立意,是针对材料所说,你想说什么。这至少告诉我们两点:第一,要围绕材料论题对话,不能转移话题。第二,最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当然,绝大多数的作文题目,尤其是高考作文题,所隐含的倾向性或观点往往比较正确,倘若为求独特新颖而一味反对,失之偏颇则在所难免。在肯定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由此体现自我见解,较为切合实际。 这类或明确或暗含观点的材料,写作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要素呢?一是“我知道你说什么”,二是“你说的对在哪里”,三是“我觉得你说的有不足,可补充”。当然还不止这些,但一篇八百字的作文,能说清楚这些已非易事。“我知道你说什么”,虽然只需三言两语,却是对话的基础,所以要明确告诉读者;“你说的对在哪里”,既是通过肯定对话对象建立对话的心理基础,也是搭建“补充材料不足、提出更好的观点”的思维通道,为“说不足、作补充”铺设坦途。一篇作文,具有了这些要素,其实已经具备了“思辨”的基本内容。 这些内容要素,究竟哪一个详写,哪一个略写,因材料而异,也因学生个体的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积累而异。不擅写作者,可以略写“一”,详写“二”,简写“三”,以求有个模样,擅长者则可以自由灵活,在“三”上多做挖掘。这三点提供的不是写作套路,而是写作思路,行文以何风格、用何结构的等均由己定,不必拘泥。 作文题,看似短短的一句话,理解准确并不容易。能够从中得出“即便面对真理也不能盲从,要具备独立思考自我反省的态度”尚不太难,但是要把“孤独”联系进来却不大容易。需要说明的是,选用翻译过来的语句,则词句的含义只能按照汉语的规范理解,拿原文原句来作权威解释,有失公允。所以,尽管“要在独立思考自我反省的前提下接受真理”已无审题有误之虞,在和材料对话方面,其所丢失的恐怕正是可以吧思考引向深入的切入点。令人欣喜的是,同学的《光荣自省路》,没有忘了“孤独”,全文着意回答两问:“我们为什么要自我检验和修复?更进一步,这重要的道路,又为什么是孤独的?”可说是迎难而上,不避难点。尽管对“为何孤独”的阐说相对薄弱,却鲜见于他人作文,显示了作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作为考场急就章,我认为给与一类下并不为过。同学的《真理因思考而闪耀》虽未议及“孤独”,但分析“为什么要独立思考自我反省,不可盲从真理”,层次丰富,角度多维,论证更有说服力,语言也更为成熟,我也给一类下。 光荣的自省路 如今的人们大多生活在被动接受各路信息的环境之中,然而,如果我们不对这些信息加以汲取、摒弃、直至内化,那么,在栩栩生辉的“至理名言”都会在个人心中偃旗息火。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心灵“自我检验和修复”的重要性,好比一枚定制的试金石与催化剂,敦促着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自我检验和修复?更进一步,这重要的道路,又为什么是孤独的?
我们要自我检验,要明白自己心灵的缺口在哪里,是什么。在人人皆是媒体的网络串联下,每个人似乎都可以从他人的言语中找到共鸣。担当自己发表言论之时,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与自己好像失去了共鸣。我们不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在追求看似虚无的精神世界,甚至最终迷失了自己人之为人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与他人再多的共鸣就好比是别人的真理,但我们并不明确,我们真心想要的那一条身在何方,因为我们连自己要什么都无从得知。
因此,视自己所缺之处是心灵升华的基础,唯有拾遗补缺,方可构建完整的心灵。 那么,在这之后,我们更需要自我修复,要将别人的真理真正转化成自己的。别人的真理来自于别人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于我们而言,是间接的。间接经验固然可以提供指引前路的方向,但却不可以代替我们去走过那些道路。真正可以,更是需要去亲自丈量这些道路的是我们本身。所以,我们要汲取他人的间接经验,更要在心中进行揣摩与思考,从而便使其成为自己的间接经验。我们常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何在?恰在这些集前人今人智慧之大成的直接经验上。前人的间接经验使我们为后人奠下的基石,是催化。而自己汲前人之智内化后得出的,方为直接经验,而 这份经验,才是心灵完善的促进力量。
既然是自我心灵的检验和修复,那这个过程注定是孤独的。它需要你在纷扰的周遭世界之中找寻心灵的净土。我们当然无法去瓦尔登湖下小墍自省,但我们依然可以对自己提出坚持自省的要求。这不是鼓吹脱离社会的倒行逆施,而是鼓励人们在形色之中依旧保持本我,锐意进取,从而构建更具精神充实的自我,再回到现实社会之时,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我说,这条自省之路,孤独而光荣。
真理因思考而闪耀
信息时代正势不可挡地闯入我们的生活,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这一变革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易掌握他人发表的内容及真理,却亦将我们裹挟在以真理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阻碍向前迈进的步伐。
诚然,每个人几乎都只会经历“当局者迷”的茫然,此时来自别人的建议和真理或许就如救命稻草般以局外人的姿态一语点醒梦中人,拨开我们内心的迷雾。
然而,如果不曾让自己的心灵进行“自我检验和修复”,取而代之的是一味急于接受别人的真理,我们终会因摈弃独立思考盲目借助真理而泯灭真理所散发的理性光辉。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其所经历的事件亦是独一无二,他人难以复制的。正如惠子与庄子游于濠梁之上时惠子所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人不曾亲身体验个人事件的点滴。自然难以产生切肤的感受,提供的真理和意见也并非最为恰当。若不假思索地借鉴利用,极有可能出现对他人适用,对自己毫无用处的窘境。
再者,人类的认知无可避免地存在局限,而真理又是不断地发展完善的。他人口中的真理可能只是谬误,而人们认知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揭示事物的本质。对真理的盲目推崇,就如愚昧的人们不加求证研究便否定哥白尼而导致的一出惨剧般,不但不会
促使真理在同谬误的发展,更是人性的盲目狂热而引发的时代的倒退。如此,依托真理而前进的社会怎能进步?能够原地踏步已是万幸。
正如荣格所言:“向外眺望的人都在做梦,只有向内审视,才最为清醒。”唯有在海量繁杂,良莠不齐的真理中,静下心来思考,进行自我审视,清晰认识自己,我们方能找寻到最适合个人发展的真理性建议,而非盲目践行以致误入歧途。
览观天下,丰富认知,同样尤为重要,认知到个人局限是全面认知的开始,而多元化的信息则从外部冲击认识壁垒,帮助我们打破局限。与此同时,我们亦要理性思考,深思慎取,及时修正调整所谓真理,推动其不断发展。
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曾说:“我对两种东西的思考,越是深沉持久,他们在我心中产生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他们便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唯有我们理性思考,向内审视,深思慎取,真理方能为我们所用,散发出人类文明的灿烂光辉,最美的真理掩藏在潜藏在最深处的星辰大海,值得被所有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