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随着世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入手,探讨大学翻译教学的内涵及特点,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跨文化交际大学翻译教学〓内涵〓特点语言是文化的结晶,文化又以语言为载体得以传播,所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并运用符号来进行交流沟通,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就是彼此运用符号的互动过程。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不同文化模式的转换,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1988年,加拿大学者delisle jean曾经对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进行过对比区分,他认为教学翻译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点,进而提高语言水平,翻译教学是真正的传授翻译技能,培养职业翻译。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翻译的需求不断增加,因为缺乏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语专业的学生不能完全符合条件,而不同专业的人才又因为外语能力的欠缺无法胜任。2002年,罗选民曾经撰文指出“专业翻译教学”和“大学翻译教学”是翻译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平等,缺一不可,前者针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而后者则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为非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翻译课程,培养学生的翻译观念,能
为培养高层次的翻译专才打下基础,达到优化教育资源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应用 1.地理环境
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北温带,四面环海,所以英国人喜欢航海,渔业、造船业、海运业是其主要的经济命脉,在英语中自然有很多与海有关的表达法。例如,“a good sailor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water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水手),此句用来形容在严峻考验下才能辨识出出谁是最勇敢的人。而在汉语中相对应的表达却是“疾风知劲草”,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国,由于中国人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土地,所以在汉语中有很多和陆地相关的表达法。再如,汉语中我们用“未雨绸缪”来表达在未下雨之前就把门窗修理好,形容凡事要先做打算;而英语的对应表达法却是“when it is fine weather,mend your sail ”(修帆趁天晴)来表示凡事应在平时作好准备,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做就有些为时已晚。 2.宗教信仰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语言表达法上也反映出明显的差异。基督教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大多数西方人信奉的主要宗教,《圣经》是他们必读之书,基督教中的人和事经常出现在英语表达当中,而其中的很多词句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警句格言。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相比
之下,中国是一个多神教国家,其中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较大,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汉语的很多表达法都与菩萨、神佛、和尚、庙宇等有关。例如“菩萨心肠”,“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都源自中国的佛教用语。 3.思维模式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是由于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注重实证、追求精确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决定了英语语言更强调科学性和逻辑性,因此,英语也被称为形合语言。中国人则偏好综合型思维,倾向把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而汉语也被称为意合语言。例如,汉语的句子多是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的线形延伸,而英语的句子则像参天大树一样枝繁叶茂。因此在翻译中,汉语一个意群中的数个短句可以合译为英语的一个长句,而英语的一个长句有时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 三、教学策略 1.教师素质的提高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翻译人才,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作为承担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双语的精通者,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也不忘提高自己的母语水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并不是只需掌握英语就够了,还必须对母语文化有所涉猎,研究其精华。在翻译教学中注意文化知识的渗透,从文化的角度讲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让学生在提高翻译能力的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