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香港小学和初中科学教育概况与发展展望香港小学和初中科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香港小学和初中科学教育概况与发展展望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一系列学习领域课程指导(小一至中三)八册及小学常识科课程指导(小一至小六),用以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2002),并落实课程发展议会报告书《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2001)及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改革报告书《终身学习?全人发展》(2000)所提出的各项建议。

课程发展议会是一个咨询组织,就幼儿园至中六阶段的学校课程发展事宜,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意见。议会成员由校长、教师、家长、雇主、大专院校学者、相关社会各界及团体的专业人士、香港考试局代表及教育署人员组成。

小学的科学教育教育称为小学常识课程(常识科); 初中的科学教育课程称为科学课程(科学科);

高中的科学教育课程称为科学与科技课程(科学与科技科)。 针对不同学段的科学教学教育,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都编订有相关的课程指导说明。同是,也鼓励各学校根据本身的情况、需要和优势,适当采用课程指导的建议,以达到学校课程的学习宗旨及教育目标。

一、科学教育主题与目的 (一)主题

1、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经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让学生获得所需的科学知识和理解、科学过程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以达致全人发展,并为科学与科技的世界作出贡献。

(二)目的

所有学生应得到机会

1、在小一至中三阶段学习科学;

2、完成小学常识科课程指引和科学科(中一至中三)课程中的核心学习元素。 二、对科学教育的建议

为使学生学会如何把科学学得更好,我们建议: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着重发展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 4、帮助学生作出明智的判断

5、照顾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及有才能的学生

三、科学教育中央课程——灵活而开放的课程架构

灵活而开放的中央课程架构,规画了学校应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科学: 1、透过以下六个学习范畴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探究 生命与生活 物料世界 能量与变化 地球与太空

科学、科技与社会

2、透过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创造力、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 题等共通能力

3、在学与教中,以渗透方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对新意念持开放态度

及尊重证据等价值观和态度

四、学与教

1、科学教学应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摒弃「食谱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而认识科学、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2、学习经历的组织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和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和对周遭环境的了解

3、学生应学习制订其学习计划并掌握自己的学习 五、评估

1、评估能提供资料,让学生制订其学习计划并掌握自己的学习;

2、根据六个学习范畴的学习目标和目的而制订的学习质素准则,是一系列学习成果的描述。能为教师提供参考,让他们透过具质素的回馈促进学与教。这些质素准则亦可作为反映学生表现的参考

六、校本课程发展与中央课程

1、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校和教师的既有优势和独特情况,在采用中央课程时加以不同程度的调适。包括改变学习内容的组织(例如:弹性选取延展内容)、学习情境、学与教的策略、评估的准则和模式等

2、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从中得到专业的提升,最终使学生得益

科学教育学习领域由1999年至2005-2006 年的短期发展期望 学生 小一至小六 请参阅小学常识科课程指引有关章节 中一至中三 设计及进行科学探究 对探讨当代科学和有关的议题感兴趣 在科学及科技学习活动中展示基本的科学知识、创造力、基本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参照科学科课程的核心和延展部分 设计校本课程 安排多样化的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科学课堂上,营造开放气氛以助讨 论,并透过渗透方式,培养过程技能和思考技能 觉察到科学的新发展,并鼓励学生探索这些发展 请参阅小学常识科课程指引有关章节 老师 七、科学课程的学习领域

1、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的关系 学习领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部分。它建基于主要知识领域中基础而关联的概念,而这些概念是所有学生均应学习和掌握的。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情境,透过适切的学与教活动和策略,让他们发展及应用共通能力(例如创造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及与学科有关的技能、培养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建构新的知识和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因应不同的学习目的,各学习领域学习的取向可以是学术性、社会性、实用性或综合性;而在课程设计方面,则可以用科目、单元、单位、课业或其它模式,组织学习内容。

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态度三者的关系见下图。

2、科学教育学习领域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 科学是通过有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去研究我们周围的现象和事件。科学教育能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加强他们的科学思维。学生透过有系统的探究过程,获得所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他们评估科学与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并成为科学与科技的终生学习者。 科学教育透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了解,和对科学过程技能的掌握,使他们能参与一些涉及科学、科技和社会的公众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对现今学生而言,科学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科学思维习惯可帮助学生明智地处理问题,这常常涉及取证、定量分析、逻辑推理、创意和处理不明确的事物。我们的学生要懂得学习和推理、运用创新思维、作出决定和解决问题,以承担责任,并享有充实的人生。对科学及科学过程的理解,有助学生获得上述的能力。作为学校课程中的其中一个学习领域,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保持他们对奥妙世界的好奇心。

优良的科学教育对香港至为重要,它能让香港紧贴科技发展,提高香港经济增长及可持续发展。

香港的科学教育是透过小学及中学阶段的一系列科目进行的。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是常识科课程的一部分,常识科课程还包括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学习元素。在初中阶段,由不同的科学课题组成的中一至中三科学科,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在高中阶段,中四至中五的学生可选修生物、人类生物、化学和物理各科,而在中六的高级补充程度及高级程度科目中,亦包括了生物、化学及物理。

科学教育学习领域的科目 小学:常识科(小一至小六) 初中:科学科(中一至中三) 高中:生物科(中四至中五)

人类生物学科(中四至中五) 化学科(中四至中五) 物理科(中四至中五)

生物科(高级及高级补充程度) 化学科(高级及高级补充程度) 物理科(高级及高级补充程度) 科学教育除能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外,还能透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悉心安排八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活动,有助学生将不同的学习经验互相联系,让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学习效率。

八、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 1、发展方向

科学课程架构是建基于香港学校科学教育的现有优势和成功经验,并提出建议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有意义及有效地学习科学,俾能面对社会的挑战和需要。香港的中学科学教育的优势包括:

由专科教师任教理科课程;

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学习活动;

拥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及辅助教学工具; 获得实验室技术员的支持;

从科学界和学术界所得的支持日渐增加。

配合上述优势,香港的科学教育应透过悉心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些学习活动所涉及的技能很多,包括提问、作出假设、观察、量度、设计和评估实验过程、分析数据和验证等。学习科学能鼓励学生独立地学习,勇于面对新处境,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作出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透过科学活动,学生应发展出对科学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学生亦应对科学、科技与社会(STS)的相互关系有所了解,并能根据证据对事物作出明智的判断。

能力较高或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应获机会接受更具挑战的课程,以提升他们的科学能力。

2、发展策略

香港的科学教育应与高成就国家的标准看齐。科学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是根据香港的整体教育目标编订的,为学校在发展校本科学课程提供参考。

课程架构和各理科科目的新发展,将会藉试点研究确保有关建议的可行性。同时,我们也会透过调查和研究,有系统地搜集数据,以改善科学教育的学与教,例如:如何有效地进行专题研习及全方位学习等。

学校若有意试行科学课程架构中的新建议,我们会提供支持,并评估及推广其经验。为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我们鼓励学校及教师在科学的学与教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并按学生的需要将课程调适。

以下建议有助于学校实现科学教育的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学生容易对新事物感到好奇,并对有难度的问题特别感兴趣。他们天生拥有把问题解决的欲望。环绕这些问题或新奇的现象来组织课程,有助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我们鼓励常识科教师和理科教师不要倚赖课本,而要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探究学习活动,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学生透过参与各类型的活动,能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乐趣。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自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以下是一个例子:

手脑并用的科学活动 程度: 小学 课程: 常识科 重点: 丰富科学学习经历 透过让学生参与制作简单而安全的模型,或引用「小小科学家奖励计划」内建议的活动,教师可丰富课堂教学和延展学生的学习。这些活动可配合现行的常识科课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持续兴趣,并丰富课堂内的科学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把模型制作活动,作为介绍一个新课题的教学资源、个别课题的巩固练习或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子。「小小科学家奖励计划」内建议的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难度,从个别学生的资料搜集到引导式的科学探究不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环境,适当地选择和采用这些活动。 透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在科学及科技学习领域上,能获得宝贵的亲身学习经验。这些经验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意和探究精神,同时发展他们的沟通、协作和研习能力。 为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提供更多课室以外的学习机会,我们将与一些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如大学理学院和科学馆)合作,举办各类型的科学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的了解,以及提供真实的科学学习经历。

2)着重发展科学思维

为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着重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

科学思维有助学生在作出决定,解决问题和批判思考上做得更好。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像科学家般解释所见现象,及利用实验证据以支持或否定某些说法。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并作出归纳,自行建构一些理论,并在有需要时,把这些简单的理论加以修订, 变为较完善的理论。以下是一个例子:

诱发探究思维 程度:初中 课程:科学科 重点: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 ?? 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就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假设,例如:“为甚么金鱼睡眠时可保持不浮不沉?”。学生要设计及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从实验结果作出结论。 ?? 透过这活动,学生能体会科学家探究自然现象的过程,并了解科学原理是如何从实验衍生出来的。 ?? 这种手脑并用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学生认识科学本质,并启发他们对周围事物寻根究柢的精神。 ?? 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沟通、协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过程中得到培育及提升。 ??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

学生应主动把不同学习领域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令学习活动更具意义。 学生应主动参与设计和进行实验,以探究科学概念和发展科学探究技能,从而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学生亦应多接触科学的新领域,从而对科学与科技的发展产生兴趣。

4)帮助学生根据科学证据作出明智的判断 科学教育应促进社会对科学的了解,以及帮助学生根据科学证据作出明智的判断。透过一些涉及验证、定量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科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及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使能参与一些涉及科学、科技和社会的公众讨论。

学校教育应提高学生的科学与科技素养,以便他们应付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与科技问题。中一至中三的科学科课程己为学生在这方面奠下了基础。然而,学生在完成中三以后,仍然需要对科学和科技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面对不断变迁的环境,并在这科技社会中作出明智的判断。为此,2003 年9 月引进一个为中四至中五年级的非理科学生而设的科学与科技课程,该课程包含可供选修的单元如健康科学、环境科学、电讯,以及其它相关的科学议题。 基于科学证据作出明智的判断 程度:初中 课程:科学科 重点:作出明智的判断 教师可为学生安排活动,探讨一些个人及社会所关心的科学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理性抉择能力。教师要求学生搜集证据,在可能的情况下设计实验去验证某些说法,推断这些说法和数据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并基于证据提出自己的论点或作出明智判断。 ?? 广告、选择月刊和剪报都可为讨论提供大量有用的材料。 ?? 适合这类活动的题材很多,例如“市面上的太阳眼镜和防晒用品的效能”、“纤体方法的事实与谬误”、“手提电话的电磁波”等等。这些题目都能让学生体会科学、科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 这些活动可以科学探究或论坛的形式进行。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证据以支持或否定某种说法。教师亦可担当论坛的主持,介绍议题和提供背景资料。作为学习推动者,教师须协助学生搜集资料、提出引导性问题,并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意见,以及廓清价值观。 ?? 透过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辩论或汇报,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和共通能力也得以发展。 5)照顾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及有才能的学生 能力较高或者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需要更具挑战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为学生的科学能力提供发展空间,好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须为这些学生提供各类型的学习活动,如科学竞赛和专题研究,以提高他们在科学与科技方面的各种能力。这些活动既可透过校本计划进行,也可与大专院校、专业团体及商业机构共同合办。

九、发展的期望 1、短期发展的期望 到2005-2006年:

学生 小一至小六 请参阅小学常识科课程指引有关章节 中一至中三 设计及进行科学探究 ?? 对探讨当代科学和有关的议题感兴趣 ?? 在科学及科技学习活动中展示基本的科学知识、创造力、基本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参照科学科课程的核心和延展部分设计校本课程 ?? 安排多样化的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在科学课堂上,营造开放气氛以助讨论,并透过渗透方式,培养过程技能和思考技能 ?? 觉察到科学的新发展,并鼓励学生探索这些发展 多安排科学探究及科学、科技与社会的学习活动 ?? 在讨论与科学有关的议题中,抱开放态度接受其它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 跟上科学的新发展,并支持学生探索这些新发展 ?? 为有能力和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探求更多学习机会 请参阅小学常识科课程指引有关章节 老师 中四及以上 能运用他们的科学知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作出明智的判断 ?? 在讨论问题时,懂得评估证据及运用评论和科学论据 ?? 关注科学与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 2、中期发展的期望(2006-2007 至2010-2011 年) 科学课程架构的学习目标及目的经试行及修订后,可供学校在制订学习计划时作参考。借着社会广泛的支持,以及从各种途径取得的经验,学校应继续发展自己的校本课程,使学生能达到科学教育的学习目标。

学校和教师应继续落实短期发展的目标,并且: 第一,利用学习质素准则描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鼓励学生自我调控学习,以强化教学与评估的循环;

?? 第二,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团队精神;

?? 第三,发展学习单元,以灵活、协调而综合的形式组织学生的学习经历;

第四,致力发展均衡的校本科学课程,照顾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3、长远发展 (2011 年以后)

科学教育的长远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成为科学与科技的终身学习者。科学教育亦须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适应科学与科技发展的步伐,好能面对不断变迁的世界。

香港小学和初中科学教育概况与发展展望香港小学和初中科学 

香港小学和初中科学教育概况与发展展望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一系列学习领域课程指导(小一至中三)八册及小学常识科课程指导(小一至小六),用以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2002),并落实课程发展议会报告书《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2001)及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改革报告书《终身学习?全人发展》(2000)所提出的各项建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t6zu4e4wb83hrt8bf1m52amw9lhy70084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