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产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发展基础性产业还要为其它产业 、 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 , 而且 , 基础性产业种类多 、 构成复杂 , 所以 , 基础性产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 , 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合理发展。
( 4 )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包括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 ①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 支柱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 , 是其它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 因此 , 对它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 同时 , 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支柱产业 , 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 防止它过早的出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 ② 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 , 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 , 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 , 发展潜力大 , 前景广阔的产业 。 这类产业有可能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潜导产业代表了区域产业未来的发展希望。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 ,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 , 以及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 , 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 。 并且 , 在技术引进 、 资金供给 、 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植,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
3 、什么是配第 - - - - 克拉克定律?
该定理是科林 〓 克拉克于 1940 年在威廉 〓 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 该理论指出 , 随着经济发展 ,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 , 于是 , 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 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 结果 , 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4 、什么是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 , 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 “ 库兹涅茨法则 ” ,其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 ,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 , 但是 , 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 ,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 然而 , 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5 、什么是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比例是指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业化的进程中 , 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 :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 , 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 5 ( ± 1 )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 2.5 ( ± 1 )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 1 ( ± 0.5 )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6 、试述雁行形态说。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 1960 年提出雁行形态说 : 在产业发展方面 , 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 ,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 , 即 , 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 “ 进口 — 国内生产 — 出口 ” 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象三只大雁在飞翔 , 故称之为 “ 雁行形态说 ” 。 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具体表现为 , 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 , 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7 、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 。 总的来讲 ,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 1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优势。
( 2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分析区域产业结际分工中的作用,能否负担得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
( 3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分析主导产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协调程度。
( 4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 5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 ( 6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8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有哪些?
( 1 )极核式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的早期,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同 , 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优先发展起来 , 成为经济活动的积聚地 。 这样的积聚地也许在同一个区域内存在多个 。 当积聚地发展到一定的经济水平和规模后 , 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增长极一经形成,就对周围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于是 , 就产生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聚的极化过程 , 并带来各种经济组织 、 社会组织向增长极集中 , 从而导致区域的空间分异 。 从发展水平观察 , 增长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许多 , 二者之间形成明显的发展差异 。 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 , 对其它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主导作用。
( 2 )点轴式空间结构 区域进一步发展,区域内除了增长极外,还有其他这些点之间会发生人员、物质、信息等的交换。为了加强这些联系,区域内的点之间布置有交通线 、 通讯线以及动力供应线等 。 区域的空间结构由极核式转变为点轴式空间结构 。 我国学者陆大道的研究表明 ,区域空间结构是由点、轴两种基本要素构成的。所谓点就是各级中心地,即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镇 。 在性质和功能方面,点包括了居民点、生产地、运输枢纽、商贸场所、能源生产和供给枢纽等多种类型 。在规模方面 , 点既可以是小乡镇 , 也可以是大城市 。 所谓轴则是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在一定方向上连接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 。 它不仅仅是若干中心城镇之间的联络线 , 而是一条社会经济密集带 。 轴可以称为轴线 、 开发轴线 、 发展轴线 , 或者称之为开发轴 、 发展轴 。 若干点与轴依据一定的空间关系和等级体系组合就形成了点轴系统。 点
与轴都可以分为若干等级 。 点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其规模(面积 、 人口 、 经济总量 ) 和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 轴的等级划分也可以根据其规模 ( 长度 、 宽度 ) 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来进行。一个点轴系统常常是由不同等级的点与轴组合而成的。
( 3 )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 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 , 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 , 以满足获取资源和要素、 开拓市场的需要 。 相应地 , 在点与点之间就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 , 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 、通信 、 动力供给网络 。 网络上的各个点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 , 并通过网络而构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 。 同时 , 网络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 在全区范围内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于是就构成了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 ( 4 )双核结构模式 我国学者将极核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双域中 , 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 在双核结构中 , 一方是区域性中心城市 , 集政治 、 经济 、 文化功能于一体 , 以省会城市为主 ; 另一方是重要的港口城市 , 承担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门户功能 。 双核结构的形成 “ 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 , 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
( 5 )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叶大年以及其他学者提出了我国城市分布的 5 条对称原理 : “ 一个区域如果在地质构造上有对称性 , 它会在自然地理相应的对称上反映出来 , 如地形和地貌 ; 一个区域在自然地理上有对称性 , 它会在经济地理相应的对称性上反映出来 , 城市 , 特别是大城市 , 被认为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体现 , 因而经济的对称性 , 可由城市分布的对称性反映出来 ; 区域气候条件 , 如气温 、 年降雨量 ,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经济地理的对称性 ; 人们的重大经济政治活动也会影响经济地理的对称性 ; 一个国家彼此反对称的 ” 。并提出城市分布有 8 种可能的对称形态: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称 、 色对称。
9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 1 )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没有等级之分 。 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 经济极不发达 , 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
( 2 )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
( 3 )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新的经济济中心体系 。 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外围地区 , 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 , 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 4 )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经济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10 、何谓区位指向?简述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的通常表现形式。 ( 1 )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 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 2 )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的通常表现形式有 : ①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 农业 、 采矿业 ) ; ② 原料地指向 ( 钢铁 、 建材 、 重型机械 ) ; ③ 燃料动力指向 ( 火电 、 有色冶金 ) ; ④ 劳动力指向 ( 包括廉价劳动力指向和高素质劳动力指向 ) ; ⑤ 市场指向 ( 服务业 、 啤酒饮料 ) ; ⑥ 运输指向 ( 会展 、 物流 、 鲜活产品、高级冷冻食品、花卉、精密机械和高档电子产品及零部件 ) 。
11 、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集聚与扩散的机制。
(一)集聚机制 ( 1 )集聚机制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势区位移动 , 引起区域的极化现象 。 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初期起主导作用 。 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 ①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②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 ③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
( 2 )集聚的影响作用: ① 集聚导致区域极化现象。在集聚过程中,区域内的经济部门等将不断地向优势区位移动 , 于是就促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 ② 集聚将加剧经济活动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 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 , 区域内部会产生中心与边缘的分化过程 , 产生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密集与稀疏现象 , 区域内部因此而出现空间差异和不平衡 。 ③ 集聚促成发达地区 、 城市 、 城市密集区 、 专业化地区 、 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 ④ 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 、 城市与农村 、 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 “ 马态效应 ” ,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二)扩散机制 ( 1 )扩散机制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 避免集聚不经济; ②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③ 政府的政策作用。
( 2 )扩散机制的影响作用:总体而言,扩散机制将促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
(三)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 1 )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的不同阶段,两种机制的机制起着主导作用 , 引发区域内部发生空间分异 。 在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时期 , 集聚机制的作用将逐步减缓 , 扩散机制逐渐发挥作用 。 当区域空间结构进入成熟期 , 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同时作用 , 其表现形式和程度较为复杂。一般情况是扩散机制的作用强于集聚机制。 ( 2 )集聚机制和扩散机制形成与发展都存在一定惯性有的方向持续下去 。 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 , 只有等到出现集聚不经济 ( 或扩散不经济 ) 时 , 集聚 ( 或扩散)才会受到遏制,并有可能由集聚为主转化为扩散为主(或由扩散为主而转为集聚为主 ) 。
12 、试分析空间近邻效应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 据空间距离衰减原理 , 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较小的趋势 。 由此可以得出经济活动或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同 , 其相互联系的机会和程度存在差异 。 因此 , 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中 , 各种经济活动或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同 , 相互间发生联系的机会和程度也就存在差异 。进而,这种差异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即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空间近邻效应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体现在:
( 1 )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在满足发展所需由近及远逐步推进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空间、建立分支机构、寻求发展合作伙伴等。
( 2 )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加剧。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可同时市场的需求也是有限的 , 那么 , 位于同一地区或相互靠近的各种经济活动在利用资源 、 要素, 开发市场时就势必会发生激烈的竞争。
( 3 )对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发展的相互促进。各种经济活动它们之间也将因此而有更多的机会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彼此开展分工与协作。
13 、试述城市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受区域的约束 ( 1 )城市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内第上趋于集中而形成的 。 城市形成的前提是农业的发展达到相对高的水平 , 能够提供剩余的农产品和劳动力。
( 2 )区域从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经济基础支撑、市束 。 区域的经济基础一方面通过影响区域对城市发展的投入而影响城市的发展能力 , 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城市在经济发展上产生新的需求而影响城市发展经济及开展行政服务的机遇 ; 区域社会结构 、 社会发展计划等也能够影响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 城市社会事业发展的机会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 区域的环境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则限制了城市发展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总之 , 城市生存于区域之中 , 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 、 自然环境有着复杂多样的联系 , 区域发展和环境变迁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城市发展的轨迹 。 城市的发展 、 兴衰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变迁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二)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 1 )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 城市具有多种功能,如区域的生产中心、流通中心心 、 人力资源培育的中心 、 对外交流的中心 、 创新中心等 。 因而城市本身是区域最具发展实力和活力的组织,城市的发展势必对区域的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发展。 ( 2 )构造区域空间结构 单个城市与区域发生多种联系,推动区域向多核心由不同等级 、 规模 、 功能的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 。 而这个城市体系就是区域的空间框架 , 即区域的空间结构。 3. 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城市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引起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随之发生变化,并不断改变区域空间的分布与组合状态。
14 、简述城市化的时空变化特征。
( 1 )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总体上为一条 S 形曲线,大致分成 3 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终极阶段。
( 2 )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变化称为城市化的地域推进,域推进。
15 、试分析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导因及意义。 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 , 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一)农村工业化的特点
与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化相比 , 农村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不仅限于农村工业 , 还有农村的建筑业 、 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也就是说农村工业化其实是由发育于农村的各种非农产业共同推动的 。
(二)农村工业化的导因 ( 1 )农民自发、自主地发展非农产业。( 2 )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