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生活实例导入的方法,提问学生以下问题:平时在实体店购买牙刷、大米、化妆品、电视机等商品时,会去什么地方?去的地方一样吗?
得出结论:去的地方不一样,越高级的商品需要走的路程越远。 让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带着疑问开始新课程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网点分布特点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上展示城市不同等级的商业网点的分布图,提问学生:这些网点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等级越低的商业网点数量越多,高级服务点往往在某几个区域集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 2.中心地理论
【教师活动】在PPT上展示课本上中心地理论的三个基本概念: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
指出:越高级的商业网点,它经营的东西越多,服务的范围越广,这也使得它的运营成本增加,意即其正常运作并盈利需要更高的“门槛”。所以在消费者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越高级的网点越少,以达到最大利润。
【教师提问】如果把城镇当作服务中心,那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活动】自由讨论,发言。
【师生总结】总结学生的发言,归纳得出: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其数量成反比,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城镇的覆盖范围在理想下应该是圆形,但当多个城镇相互嵌套后,为了避免相互重叠,一般将圆周体系转化为六边形体系。由此得出: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服务范围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上展示完整的六边形嵌套模型,系统介绍这一互相嵌套的理论模型。
由于各级中心地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的差异,六边形的大小也不相同。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但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但六边形数目多。从区域总体来看,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环节三:巩固拓展
展示中心地理论三原则的说明PPT。
教师简单地介绍中心地理论的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收集中心地理论相关资料,了解背景与时代特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
【参考答案】
中心地理论总共有三个基本概念,分别是: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
中心地指向周围地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有很多种职能,但主要是提供货物或服务的职能。中心地有级别之分,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主要是依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服务范围指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
门槛指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服务人数低于门槛,中心地难以正常运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中心地就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
2.这节课你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完成的? 【参考答案】
针对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中心地的概念;理解中心地理论。
(2)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提高对地理信息的归纳分析能力。 (3)树立正确的地理思维,培养地理素养。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用生活实例进行引入,并辅以大量的图文资料,使学生能够对于这一抽象性的理论体系有直观的印象。同时,积极地组织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与交流能力。最后,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引,建立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培养地理人的思维。
高中地理《区域产业结构》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新闻导入。教师播放一段经济类新闻视频,提问学生:视频中出现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产业结构的概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部分和《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图》,思考: (1)我国的三次产业是如何进行划分的,请结合具体产业进行说明? (2)什么是产业结构?
【学生活动】自主读图,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产业结构就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过渡】产业结构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其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同。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教师活动】展示《蒙古国、中国和美国产业结构》柱状图,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中,三个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哪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