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周期中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环节,需要合理衔接,行止有序。
&7,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应用说服法的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2、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榜样法的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运用锻炼法的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4、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陶冶法的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扬与教育。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
在于通过强化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
2、系统脱敏法:是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地逐步适应某种引起过敏反应的刺激源的方法。
3、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感情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4、来访者中心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的心理治疗。
5、理性情绪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建的,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不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解释、评价和看法。
三,班级管理 &5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做好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它是班级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班主任首先要克服传统的管理思想,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将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通过管理促进教育,通过教育促进管理。班主任还可以依靠班级组织的力量,及时了解情况,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常规管理落实到实处。
2、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平时要做好预防工作,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不正确的言行要及时引导、制止学生,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 3、树立典范,平等对待学生。一个班级学生很多,班主任不可能每天都管住每一个学生,要提高管理效果,树立典范是关键。首先要树立正面典范。以班级中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作为典范,进行积极的指导,指出他们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要求他们在各方面都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对学生要多激励。激励是指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个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的目标和班级总目标。其中激励的方法有需要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评价激励等,第三要关心后进学生。对后进学生要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肯定和指出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以正面典范激励、启发他们,一点点一滴滴促使他们转变,这样就可以以一带十、点面结合。通过典型的树立,全面育人,平等待人,使学生更佩服尊重班主任,就可以很顺利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由于学生在文化知识多寡、年龄结构、感情能力、个性特点以及情趣等方面各有所异,因此班主任不能使用一种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管理效果。一般说来,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通过努力,积极锻炼,培养出色的组织能力、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鼓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后进学生,要认真分析后进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树立战胜自我、超越一切的信心和勇气;对于一般学生而言,他们是最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因为奖励和惩罚都可能与他们无缘,这部分学生常常安分守己,默默无闻,因此,易产生自卑、冷漠、随波逐流等思想,班主任要做好过细的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安居中游、随波逐流的思想,鼓励他们敢学先进、力争上游。
5、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教师都深知一碗水与一桶水的辩证关系。在这个改革开放的社会里,十多岁的青少年学生接受外界的事物快,消息灵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量较大。对于班主任而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越来越显得迫切和必要。不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做人方面,班主任首先必须率先垂范,尽可能做到学高身正、德才兼备。学生佩服的是知识全面又平等待人的教师,教师只有用知识和能力去折服他们,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对此,班主任要注重自身修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提高专业学科知识,同时也不断地学习相关学科。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班会、学校活动、课外科学技术文娱体育文化艺术活动、社区实践服务活动。
基本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身心特点,安排活动。小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好动,知识经验储备少,其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生动形象、感性具体的东西容易
接受,因此,组织展开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与班级风气和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开展活动。
与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活动。班级活动使学生增加了学习知识的机会,从而不仅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还丰富了学识,发展了智力。
五,教学设计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 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1、课题。 2、教学目标。 3、课型、课时。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方法。 6、教学过程。 7、作业处理。 8、板书设计及教具。 教学设计的步骤:
1、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与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要总体上了解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原则与评价方面的基本要求。
2、分析处理教材。分析教材,即了解分析编者的编写意图,课文的知识结构,概念原理、基本定律、活动安排等。处理教材,把经过分析、加工和组织,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3、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4、了解教学情境。了解教学情境包括了解学生与了解教学的场地和设备。其中,重点是了解学生。
5、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一般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来确定。
6、准备教学媒体。
7、设计教学过程。由于学科性质的差异、教学目标的不同、课型类型的区分, 教学过程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教学过程的环节: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要求:
1、科学规范。一是应做到观点正确、材料真实;二是要符合教学实际,切实可行;三是要做到书写规范,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2、简洁明了。教案内容要简洁明确,教学过程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不可杂乱无章。
3、形式多样。教案的形式应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