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立先,丁爱国,于志云,郝芸芸
【摘 要】摘要:在新工科中,信息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计算机专业如何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有效衔接起来,是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该文以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基本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我国高校二级学院开展新工科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借鉴方向。
【期刊名称】《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年(卷),期】2024(000)021 【总页数】2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创新创业;模式
基金项目: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 项目名称: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10171701)。
新工科是针对新兴产业建立的专业,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1]。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其核心是互联网与工业智能;强调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人工智能、建模仿真、工业自动化、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方面的人才。新工科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相互作用。在新工科中,信息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流动的知识形态,感知化与智能化的世界,新经济模式与个性化服务,以人为本的社会重组,信息化引领的经济发展等新特征,正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些新兴技术给社会和经济形态所带来的重大变
革,反映了信息社会的认知形态、结构演化以及发展模式。
新工科为我国工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如何将高校新工科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衔接与融合,使之共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是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工科背景下发展的新要求[2]。该文以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基本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适应创新创业发展;依托学科竞赛和实际项目需求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主动对接IT 企业,构建双师性教师队伍,为实践创新提供支持。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相关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3+1”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规定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在企业实习一年。其中第1—3 学期作为专业基础和素质教育阶段,通过开展认知实习、参观学院实验室、信息技术类博览会和大型公企业的科技展厅等,掌握一些基本技能。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创新创业大讲堂等形式的公共素质教育以及丰富多样的职业管理活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IT 企业、职业岗位,建立学生自我认知评价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具备职业发展理念,认可专业人才与创新创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树立长远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第4—6 学期作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阶段,通过课程设计、 实验实训、各类学科竞赛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创新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等。第7—8 学期作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阶段,遵循学生个性需求,发挥创新创
业导师的作用,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接轨社会和市场,促进成果的转化和项目落地。
在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确保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加强专业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另外学院对创新创业的学分认证做出新调整,制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管理办法,将学生取得的创新创业成果记入个人双创档案。
2 依托学科竞赛驱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科竞赛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计算机理论知识、编程语言与项目实践的高度融合,通过实际项目开发,做到“真题真做”,在具体项目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思考能力、策划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大学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改革,推动计算机专业教学创新和科学创造,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平台。
根据近几年计算机专业举办的相关赛事的影响力,将竞赛分成一类、二类、三类。一类为影响学校排名的综合性比赛,包括“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综合性比赛等;二类为影响学科排名的专业性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三类为对学院专业有重要支撑的竞赛。通过师生奖励体系建设,对其参与的相关竞赛工作进行量化,提高师生的参与程度,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与此同时,计算机学科竞赛的举办也加快了第一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使第一课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