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是我一直都有的想法,从上大学第一天开始就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决定。
我是从大三寒假学习开始备考的。当时也在网上看了很多经验贴,可是也许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自己的学习效率一直不高,后来学姐告诉我要给自己制定完善的复习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复习。
于是回到学校以后,制定了第一轮复习计划,那个时候已经是5月了。 开始基础复习的时候,是在网上找了一下教程视频,然后跟着教材进行学习,先是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了解,在5月-7月的时候在基础上加深了理解,对于第二轮的复习,自己还根据课本讲义画了知识构架图,是自己更能一目了然的掌握知识点。8月一直到临近考试的时候,开始认真的刷真题,并且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反复的加深印象,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其实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身边还是有一些朋友没有走到最后,做了自己的逃兵,所以希望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梦想。
本文字数有点长,希望大家耐心看完。
文章结尾有我当时整理的详细资料,可自行下载,大家请看到最后。 北京语言大学文艺学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716)古代文学理论(816)文学概论
参考书目为: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7 月修订版) 先说说英语复习心得 一.词汇
词汇的复习流程其实都比较熟悉了,就是反复记忆。考研要求掌握5500的
词汇量,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我建议考研词汇复习的参考书至少要有两本,一本是比较流行的按乱序编排的书,另一本是按考试出现频率编排的书,也就是所谓的分级词汇或分频词汇,我使用的是木糖的单词和真题,很精练,适合后期重点巩固使用,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为什么要使用分级词汇书呢,因为我们掌握词汇是服务于阅读的,题做多了就会发现,考研阅读考来考去大部分也就是那2000多个词,到后期一定要发现规律,把握重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做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归纳形近词,有些词出现频率高而且很容易混淆,必须分清楚。
二.阅读理解
都说考研最难的是英语,英语最难的是阅读。那这阅读究竟难在哪里呢?以四六级作为比较,攻克四六级阅读的关键是词汇,只要一篇文章传达的意思你基本清楚,考题对应的细节你能找到,看得懂,基本上就没太大问题了。但考研英语还不止于此,它还要求就是我在最开始提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研究生是要查阅很多文献的,很多甚至是国外文献,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能看懂一篇文章而且要能看透一篇文章,这才能服务于我们的研究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考研英语取消了听力考试,加大阅读所占比重的原因。
至于如何提高这种能力,我只能在宏观上提供方法:学会总结。必须要在做题的基础上不断总结题型和方法,归纳出自己的心得。我个人的经验是考研阅读训练不在量大,而在精。
从复习流程上来说,当词汇量掌握到差不多有3000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接触阅读了,前期可以随便找本阅读训练的辅导书,刚开始4篇文章可能只能做对7-10个,当我们的水平提高到11-14个时候就会觉得再要提升很难了,而且很多题目都让人犯迷糊,即使看了解答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选。恭喜,这就是传说
中的瓶颈期。如果复习顺利的话,这段时间你的词汇应该至少复习了两遍,那么现在就是攻克长难句的最佳时期
三.大小作文
作文这一块一共是30分(英语一和二不一样),比重不小,要突击拿分很容易,要拿高分很难。而考研复习是要讲究策略的,4门考试,动辄10几20几本复习参考书,哪些内容是重点要心里有数,所以作文这块放在最后2个月突击拿分是最合理的。
刚开始接触作文的时候仍然会遇到词汇的问题,因为虽然很多单词已经认识了,但却不会写。可以从图书馆借一本针对写作的词汇书,或者平时注重积累。
作文真题仍然是最关键的资料,大作文在这段时期应当至少背诵15-20篇范文,尽量做到可以默写出10篇真题的范文,最后归纳出自己的作文模板,再锻炼5篇左右。小作文我只在最后10天每天背诵了一篇范文,自己写了3篇,最后上考场也是得心应手
四.新题型阅读
新题型阅读有2篇,第一篇是排序或者选标题,第二篇是翻译。第一篇的复习在论坛里有很多这方面的精华帖,方法都很精练,我的心得就是找关键词,既可以抓住解题重点又可以节省时间,可以后再着手复习。翻译是比较难的,但如果你的长难句复习比较认真,知道怎么把握句子主干,找主谓宾表状,再看下比较流行的三步翻译法或者四步翻译法,多分析真题,也是可以拿到8分以上的。
五.完形填空
先做个比较:阅读理解,20个题40分;完形填空,20个题10分。从分数比重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孰轻孰重,而且完形填空是最考察综合能力的题型,
如果我们的词汇、阅读和作文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完形填空的能力自然也水涨船高了。
英语的备考就说这么多吧,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文学理论,因为我是文科生,所以主要的方法就是看书,看书,看书,和背,背,背。学校给的主要的参考书目一定要细看,用笔在上面圈圈点点,标注重点,记得自己打笔记,对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合上课本后,对知识体系从外到内,从粗到细都能快速捋一遍,切忌眼高手低。还有所考专业的历年真题,这个很重要,有了真题就大致了解了出题的重点,能减少很多不重要的考点有针对性的再分出多的时间复习,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最好能找到一个考上的学姐或学长进行指导,他们都比较了解学校老师的一些信息,可以给很多中肯的建议。
我虽然之前学过一点,但说实话看了一遍之后还是感觉特别抽象,不太明白,也抓不到重点,好像讲得很杂很没条理。后来到七月份时,结合学姐的笔记,自己也试着把整本书梳理了一遍,先把其中的理论摘出来,再填充例子,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和直观性,即文学形象不直接诉诸读者的视觉、触觉、嗅觉,用语言塑造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读者读解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它要求读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通过想象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 “形象大于思想”的主要含义如下:“形象大于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说文学形象内涵的丰富、复杂、多义、含蓄,不是用概念描述即可穷尽的。其二是说文学形象在显示思想感情上的特点,使读者可以在接受过程中补充和丰富文学形象的内涵,从而获得与作家本意不尽一致的感受
和认识。它意味着任何艺术形象都不可能完全地“翻译”成逻辑语言;用概念化的逻辑语言来复述文学,有可能接近文学形象的蕴意,却永远无法穷尽它。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之前我把那本薄的书已经看了三遍了。看懂之后就把真题泛泛地做了一遍,这样重点就突出了,接下来的复习就更有针对性了。然后我就在复习比较累的时候看些扩展书目,这样一来就对这门课有了更深的理解。然后我又开始再整理了一遍笔记,这本笔记比上一轮的薄了不少,把知识点和历年考点以问答题的形式按课本中的顺序整理了出来,比如,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的相关内容:马克思对文学艺术发展和物质生产关系的重要论述。马克思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此也决不是同仿佛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这种不平衡现象说明,文学艺术的发展虽然从根本上说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因为文学艺术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们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实现的,而这些中介因素也会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有时候甚至是极为重要的作用。做完这些工作就已经到了十一月初了。然后就开始了痛苦的背诵记忆过程。
果然是写笔记容易背笔记难,第一遍背的时候过程很痛苦,但我给自己规定一天一章的进度,也就痛苦了不到十天,后来再背的时候就轻松多了。这样到考试前已经背了五六遍了,真的是要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因为上了考场你就知道,题量之大,让你根本就木有思考的时间,基本都是下笔就写,而且是狂草的那种字迹。
新版北京语言大学文艺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