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尚书·牧誓》中“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化鸡之晨,惟家之索。

的记载表明,早在周代之前,人们已笃信雌鸡报晨是家道衰败的前兆。

《左传》中也有不少日食预兆灾变的记载。

《山海经》中记载的前兆迷信尤多,如“长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9]“剡山……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 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

……见则天下大水。

[10]传至后世,流行于各地的前兆迷信,诸如“乌鸦叫凶,喜鹊叫吉、“猫头鹰叫孝、“左眼跳福,右眼跳祸、“鸡上屋兆凶、“喷嚏兆灾、“灯花兆喜等,都是我们熟知的。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务,而社交往来时,以某种信仰仪式或赌咒发誓来互相约束、取信,也是人们经常采用的方式。 在人生仪礼中,原始信仰渗透得尤深。

如围绕生育,就有五花八门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习俗和产妇、产房禁忌,以及一系列为婴儿祈福的仪式。

结婚迎亲时,也有许多巫术活动,撒谷豆攘三煞至少在西汉时就已流行[11],以弓箭镇邪,悬铜镜驱崇等,早在唐宋文献中已有记载[12]。

丧葬因与鬼魂观念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信仰活动更是形式繁复,名目众多。

从山顶洞人在尸骨上撒赤铁矿粉到《仪礼·士丧礼》中的有关记载,各种丧葬信仰习俗不断地发展演变,长期延续。

再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种岁时农事节俗外,还要分别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节、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 原始信仰习俗在传承中始终表现出浓重的神秘性,人们觉得这些习俗是不可捉摸和无法解释的,在神秘莫测的气氛中产生的恐惧、敬畏心理便导致了盲目信从的民俗行为。

这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响的状况,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原始信仰习俗在中国长期延续有其多重原因。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这种联绵不断的文化体系决定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传递途径是畅通无阻的,而因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种较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风俗在传承中不会轻易改变。

因此,作为原始民俗主体的原始信仰能够在后世大量保留和长期

传承。

其二,由农业经济和宗法社会中发生的中国文化是以务实精神以及对现实生活、世间关系的注重为特征的,因而原始信仰始终未能发展成为一种全民信奉的宗教。

如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不但未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国教,而且本身就渗透了古老的巫术、祭祀成分。

至于一些外来的宗教,如佛教,也只能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下生存,无法取代原有的信仰习俗。

其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并不平衡,当汉族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时,许多少数民族还处在氏族部落制或更原始的社会阶段,因而原始信仰习俗在各少数民族中是大量存在的。 当某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或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时,也必然会带来许多原始信仰习俗,如辽、金、元、清政权的建立便带来了北方民族萨满跳神的习俗。

中国传统民俗的这一特点提醒我们,在研究中不能不考虑到原始信仰的多方面影响,即使研究外来宗教也应重视外来宗教与本土原始信仰的冲突、融合所发生的诸多变化。

二、宗法观念影响深远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虽发生过种种变迁,但以血缘纽

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保留着。

这种以宗法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定势,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

从传统的社会心理看,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明显地反映出宗法观念的影响。

研究民俗的学者都注意到,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它不仅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一样,纵向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细微的规定。 如本人上一辈的男性长辈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长辈就有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

这种不厌其烦的称谓方式,实际上是由着意强调血缘亲疏和系别的宗法社会派生的。

在社会生活中,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之间的关系、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称谓表示出来的血缘关系以及由此确立的尊卑、男女、长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

孔子强调“正名,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立意也就在此。

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看,亲属集团乃至村落社区的多种民俗活动大多是围绕血缘关系这一轴心展开的。

这一方面人们已谈得很多了,我们不妨从另一方面来看看。 唐宋以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诸多变

化和社交活动的不断扩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范围,根据自己的信仰、专长、志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活动群体。

如宋代文献中对此类家族、村落之外的民间结社、结会就有颇多记载[13]。

应该说,这些游离于家族之外的社会交往和民间组织反映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们还是笃信血缘的力量。

异姓朋友常常通过“结义的方式结成“义兄弟,宋代的洪迈曾谈到这一现象:“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 [14]元、明时的戏剧、小说多有朋友“结义的描写,如《单刀会》、《三国演义》就根据刘备、关羽、张飞的史事敷衍出一段“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并在后世成为“异姓兄弟的楷模。

旧时,浙江一带即有男子结拜组成的“十兄弟,广州地区则有女子结拜组成的“金兰会。

明、清时的民间会党也常常模拟家族形式,以结盟方式入会,师徒间以父子相称,众徒间以兄弟相称。

上述现象表明,人们始终认为,通过某种仪式使非血缘的关系转化为象征性的血缘关系,就能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和凝聚力。 民间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

宗法观念影响下的社会心理的另一重大表现是,数千年来,“孝亲情感一直在社会观念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

《尚书·牧誓》中“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化鸡之晨,惟家之索。的记载表明,早在周代之前,人们已笃信雌鸡报晨是家道衰败的前兆。《左传》中也有不少日食预兆灾变的记载。《山海经》中记载的前兆迷信尤多,如“长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9]“剡山……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s0mm5tcad9jajr88ky455t2h95x5500wd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