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 名称 合计 行政 范围 34 面积 (万公顷) 667.7 资源 特点 广西资源县、龙胜县、三江县、融水县,湖南新田县、水源涵嘉禾县、蓝山县、临武县和养功能汝城县;江西大余县、安远区 县和寻乌县;广东和平县、龙川县、兴宁市、平远县和蕉岭县 湖南双牌县、宁远县、炎陵生物多县和桂东县;江西井冈山市、样性保崇义县和龙南县;广东乳源护区 县、仁化县、始兴县和南雄市 315.2 拥有大面积的森林,河流、湖泊和库塘湿地众多,水资源极为丰富 拥有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是原生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针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出现退化。 233.5 水土流湖南宜章县;江西上犹县、失控制全南县和定南县;广东乐昌区 市和连平县 119.0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本区包括湖南双牌县、宁远县、炎陵县和桂东县,江西井冈山市、崇义县和龙南县,以及广东乳源县、仁化县、始兴县和南雄市等11个县,是原生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针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是湘江、赣江和北江的发源地,区域生态主导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水土流失控制区
本区包括湖南宜章县,江西上犹县、全南县和定南县,以及广东乐昌市和连平县等6个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质灾害频发,人为活动频繁,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出现退化,区域生态主导功能是水土保持。
第二节 建设布局
一、水源涵养功能区
(一)区域特点
土地面积315.2万公顷,人口721万人,人口密度为2.3人/公顷。森林覆盖率78.2%。森林面积247.1万公顷,草地7.2万公顷,湿地5.0万公顷。湿地面积占本区湿地总面积的57.5%。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为55.0亿立方米。
“三化”草地0.5万公顷,水土流失1.2万公顷,地质灾害4973处。
土壤水分、气象等监测站点848个。公益林面积112.9万公顷,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10.6万公顷,集体公益林56.5 万公顷。
(二)主要问题
人口和牲畜增加。与60年代比,人口增加了1倍,饲养的牲畜增加了10倍。
森林质量不高,天然林资源遭到破坏,水源涵养功能较弱。 草地出现退化。“三化”草地0.5万公顷,占本区退化草地总面积的83.3%。已治理0.2万公顷,还有66.7%未治理。
坡耕地面积大。耕地面积38.0万公顷,其中坡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2.6%,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地质灾害频发,易发生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 (三)建设重点
继续实施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等工程,实施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保护自然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等行为。保护和恢复湿地。加强赣江、湘江、东江、西江干流和一级支流的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减少面源污染。加快产业结构转变,发展生态旅游、油茶和茶叶等经济林、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实施生态移民,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一)区域特点
土地面积233.5万公顷,人口337.9万人,人口密度为1.4人/公顷。森林覆盖率68.0%。森林面积159.3万公顷,草地2.4万公顷,湿地2.5万公顷。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为35.9亿立方米。分布有大面积原生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生态系统、天然针叶林及其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丰度和自然度最高的区域。
“三化”草地0.03万公顷,水土流失1.3万公顷,地质灾害1147处。
土壤水分、气象等监测站点392个。公益林面积91.7万公顷,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21.7万公顷,集体公益林34.9万公顷。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有16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
(二)主要问题
生物多样性降低。人为活动对原生型森林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坏加剧,一些极小种群数量减少,分布位点也逐渐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保护设施严重不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生态监测、管护站以及封禁保护等设施严重不足。在监测盲区,野生动植物滥捕滥采行为仍有发生。
生态网络尚未形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自然生态走廊未得到有效保护,也没有形成生态网络体系。
(三)建设重点
大力推进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实施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维护和重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落实保护政策,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采,保护自然生态走廊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保持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种群平衡,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侵害。推进国家禁止开发区核心区生态移民搬迁,改善林农生产生活环境。 三、水土流失控制区
(一)区域特点
土地面积119.0万公顷,人口221.5万人,人口密度为1.8人/公顷。森林覆盖率66.9%。森林面积80.2万公顷,草地1.5万公顷,湿地1.2万公顷。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为18.0亿立方米。
“三化”草地0.04万公顷。水土流失34.8万公顷,地质灾害3655处。沙化、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6.3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