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讲座2
———————————————————————————————— 作者: ———————————————————————————————— 日期: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一场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讲座,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帮助大家了解地震的一般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及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我国在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了24.2万多人,重伤16.4万余人,轻伤者不计其数。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六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大地震引发了近40年来最大的海啸,导致印度洋沿岸地区十几万人丧生。地震除造成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外,还可以造成很多灾害,如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并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破坏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地震灾害的特点可归结为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运、防御难度大等。那么地震是什么呢?我们人类怎么样能预报地震,并在地震来临时把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我们中学生需要了解哪些地震知识呢?下面我来给同学们谈谈。
一、地震的一般知识
1、地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
3、震级: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中强 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智利的8.9级地震是世界上有仪器记录的最大地震。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大的地震有: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1999年台湾中部7.7级地震等等。
4、烈度,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性质等因素有关。
5、地震带: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并且广大地区都受它的影响。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等。
二、地震预报知识
地震发生前是有预兆的,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变化、重力变化、地电变化、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份的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水(下雨、下雪)、干旱、河水涨落、冰雪融化、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动物异常的反应主要表现在: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但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异常不一定意味着一定有大震来临,因此,观测动物异常,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还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
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探索地震预报的有关知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并于公元132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地震的预报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各国一样,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而且与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在观测技术的先进性方面,在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国在震例资料和现场预报经验的积累方面具有优势。我国频繁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为我国地震工作者提供了较多的实验预报的实践机会。在70年代中期,我国曾成功预报过辽宁海城7.3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9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过1995年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中6.3、6.4级等地震,1998年11月云南丽江宁蒗县6.2级等4次5级以上地震,1999年12月29日辽宁岫岩棗海城5.6级地震等一系列成功的短临预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总体而言,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先进行列。
三、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1994年9月16日东山海外发生7.3级地震时,尽管震感强烈,建筑物遭到破坏,但绝大多数人都能沉着应付,从而减少了人员的伤亡。相反,我国有的地方曾因地震谣传而盲目避震,造成无震也成灾的局面;而1992年11月26日在龙岩连城发生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