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通过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比较,让学生重点总结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教学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3.描述人体的其他排泄途径及其主要排泄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难点:肾的结构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FLASH:尿液的形成过程;肾透析示意。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引言]:人体每天必须排出一定量 提出问题:原尿是什么?与排出的尿液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的尿液。喝水多时,尿量会增加; 喝水少时,尿量会减少.据科学测定,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为150L,而每天的尿液量仅为1—1.5L,这是什么原因呢? [讲述]: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推测]: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原尿与尿液的区别大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播放视频]:尿液的形成。 [资料分析]:请同学们阅读书P79的短文和“蛙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表”,看一看表中的数据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 1.什么是原尿? 2.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3.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4.在原尿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归纳]: 大胆猜测,认为原尿中可能有人体需要的物质,因此重新回到血液中去了,而尿液的废物,排出体外。 观看视频,了解到肾脏形成的尿液中99%的水都被回收了。 以小组为单位带着思考题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数据。 通过短文阅读,认识到 尿液的形成 资料分析 1.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每L尿液中无机盐、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则略有增加。尿液主要排出无机盐和尿素,此外,还排出多余的水。 2.同血浆相比,肾小囊的液体含有很少的蛋白质,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水和尿素。 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小分子物质而很少透过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物质。 4.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 [复习]:肾单位的结构。 [播放FLASH]:尿液的形成小动画. [播放FLASH]:尿的形成,示意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在经过肾小囊和肾小管时的情况。 原尿是肾小囊内的液体。 通过分析血浆、原尿、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分析出尿液排出的主要物质,并推测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透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由学生上讲台指图带领全班同学回忆肾单位的结构。 观看小动画,发现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