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任正非与战略预备队学员和新员工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年8月31日
很高兴看到大家这么有干劲。当前我们处在一个比较困难的历史时期,你们这些新员工能勇敢地加入到我们这支队伍,与我们共渡难关,首先欢迎你们;第二,战略预备队的学员,无论将来你是上升还是下降,不要忘了自己必须努力,公司在这个历史时期每年还拿出十几亿美元进行员工转人磨芯的培训,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战略预备队的赋能,本身是培养将校的,但培训与选拔都不一定是准确的,一时的落第,别灰心。古时,没有这么多落第弟子,就不能留下这么多好诗。没有落第的张继,就不会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没有落第的王勃,就不会有《滕王阁序》;没有被贬的范仲淹,就不会有“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埔、抗大的一期、二期、三期也是培训缺少经验,四期后比较突出。这次毕业评价未必全面,别计较,实践中努力去。
我们可能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但这也是一个最大的机会时期。大家想想,历史上每个国家的崛起大多在转折机会时期的危难时候,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没有了,但崛起了另外的国家群体。我们处在动荡之中,首先要保持坚定不移的沉静。今天你们在会上鼓掌,浪费了很多能量,这个能量以后要用于产粮食,鼓掌又不能发电。怎么能发电呢?靠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实践,要走到贡献这条道路上来。鼓掌太多,容易造成个人迷信。在本职工作踏踏实实的努力,你
可以大胆地发言你的工作意见,不熟悉的地方,多看、多听。下车伊始哇啦哇啦只能在心声社区上,不要对你的同事、领导说,以免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因为你知之太少了。
一、华为公司每个人都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为中心,多产粮食。人力资源考核机制对不同岗位有不同要求,没有设年龄限制,关键看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能不能适应岗位要求。
华为的战略定位就是一家商业公司,期望商业上能成功,没有其他战略定位。如果做其他方面,没有能力就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们收缩在一个合理的能力面上,在这个面上我们争取能成功。
1、面对当前情况,每个人都要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中心,我们二十多万人,每个人的本职工作叠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不需要每个员工都去阅读公司的总战略,不要关注太大的事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处在一定的位置,读了也不一定理解。如果天天跟你的主管高谈阔论,他还可能在末位淘汰时给你穿小鞋。也许你是天才,但是他听不懂。而且年轻人要多服从你的领导,多与你的团队合作,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小事做不好,怎么能证明你能做大事呢?有大的想法,可以在喝咖啡时胡侃,若果听众都走光了,你是不是梵高呢?战略是太复杂的问题,几句话是讲不清的,你积累到一定时候,一定会心领神会,一定有能力参与,今天还是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一步一步地爬上楼。
对于每个人来说,适应你的岗位,提高业务技能,搞好周边协同关系,把本职工作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既然你是伟大的天才,为什么不能把地下的“庄稼”种好一点?然后大家评一评,然后你跳一下,下次再种更大一点的“南瓜”,青蛙多跳几次,就上田埂了。华为公司的体制没有限制人才,这次破格提拔很多都是入职1-3年的优秀人员,我们最重视第一次调整工资的人,特别是做出成绩的,希望一次调整到位。优秀人才成长达到17-18级后,我们高层就不再管他的破土涌现、破格提拔了,他应该完全跟着正常体制去贡献、接受考核。因为优秀人才在最基层的时候容易受气,要适应当时的领导,他并不是元帅,不完全能慧眼识英雄,所以你首先要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来。如果你在第一个环境生存不下来,换第二个环境、第三个环境、第四个环境……,你的青春就全浪费了。还不如把“脚”用刀子削一削,适合这双“鞋”,穿上“鞋”跑快一点,就跑出那个圈了。
你们应该好好去读公司发布的文件,包括总裁办电邮。总裁办电邮只是一个发言,不具有“法律”性质,也不是指令性的文件。有些公司文件你可能读不懂,问问其他员工,请他吃顿饭、喝杯咖啡,他无意中就会告诉你一些“秘密”,因为人在放松时最容易把能量释放出来,所以叫“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如果你们想对华为的管理有一些了解,就读心声社区包括跟帖,也可以读黄卫伟和田涛的几本书,基本代表公司内部的声音。
2、华为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总体比较成熟,不同岗位有不同要求,总的来说,你必须发挥出自己的能量。
比如:2012实验室的员工,不是要求你们要种多少“大米”、“小麦”和“土豆”,而是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去消化、理解客户需求,才能对未来的技术方向作出贡献。一是,希望你的微信朋友圈少一些吃伴、玩伴,要增加学者等世界上有独特见解的人;二是,少玩游戏,晚上和周末多看学术性文章和技术性文献,趁灯塔还没熄,多看看指路明灯。不要总是埋头苦干。你们要多学习,把自己“肚子”撑大一些,“肚子”大是指学问,不是指脂肪。真有学问了,才会有独到见解。
公司允许试错,在评价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对从事未来工作的人主要是对过程进行评价,不完全是看结果,因为失败的项目中也会有优秀的人产生。如果有人登不上“珠峰”,在喜马拉雅山脚就不能放羊吗?放牧也是一种成功,这就是沿途下蛋。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特别是将来的人工智能等领域,可能只有世界第一名才算成功,第二都不行。你在上一个项目不成功,不要紧,可以加入到别的成功团队去,带去了经验和教训,就会给成功团队一种支持。我们不要对成功过于渴望,然后使自己挫败感特强,只要尽到自己最大努力,就是成功了。
3、将来我们的岗位分为三个类别:职员类、专家类、管理类。
第一个是职员类别,也叫专业化岗位。这些岗位对年龄没有限制,因为有经验,可以做到50-60岁,职级只有15、16级也可以,将来他们还会有工龄津贴、岗位补贴、质量补贴……,保持一定的合理收入;职员类岗位采用绝对考核,不涉及末位淘汰,你适合这个岗位就安安心心做下去,为什么要换个年轻的呢?为什么不能干到六十、七十岁呢?都是用纤纤细手去敲键盘,又不是拼刺刀,只要力气按得动键盘就行了。
第二类是专家队伍,专家要快速适应社会变化,赶不上时代变化就会掉队,华为没有收容队。初级专家应该一专多知,做好本职的基础上,再想别的;中级专家一专多能或两专多能;高级专家要有场景化的合成作战能力。比如,现在你说只懂1G、2G,那是要被淘汰的;如果你懂3G、4G,可以作为师傅带带徒弟,完成产品线生命周期管理。我们已经跳到新领域来了,专家就一定要在这个领域里搞明白。专家的工作方式与组织形式,要垂直循环,也要有横向循环;垂直循环使你能知“天气”,又能吸收“地气”,一些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也容易在循环中冒出来,但是不适应发展的专家淘汰也快。让优秀份子能浮上来,我们才能保护这个人才。大家都想做专家,那要有真本事,要去炼钢,多苦啊。是“拼刺刀”啊,拼不动“刺刀”,就要及时换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怎么办?年龄不是问题,看你个人的学习与实践情况。
第三类是行政管理队伍,主官和主管每年强制性10%的末位淘汰,即使全优秀也是硬性的,这样才有新的血液循环。大家也看到AT团队改组的文件,任期两年制,使用的方法是“君权神授”与“民主推举”两者结合起来,对AT成员的履责形成合理的制约。
所以,我们的岗位没有对年龄限制,而是看你的能力和贡献能不能适应作战,如果只看年龄,我早就被淘汰了。当然,我们的退休机制也很宽松,公司已经有明确规定,带病可以退休,允许保留一定的股票。如果你认为自己病了,写个报告给领导即可,不需要医生证明,只有你最了解你,退休后把身体养好;如果你认为自己还年轻,想奋斗,那就好好学习,努力贡献,一定要跟上队,要有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