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 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 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 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 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 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 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 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 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 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 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 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它们为读者展 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 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 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 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 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 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 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 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

‘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 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 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 往会产生

- 1 -

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 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 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 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 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 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诗篇的情形 则与诗句大不相同。一首好诗,不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

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 颇有启迪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 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范温所说 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 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 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 (3 分)

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相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 出写作需济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 品却因意才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能C.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 效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 的程度,恰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到

好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处A.“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 象”,是。

- 2 -

实上

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 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 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基本上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 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 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 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 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 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 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 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 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 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 3 -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 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 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 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 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 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 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 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 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 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 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

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 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 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 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 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 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 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 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 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 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 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 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 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 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

- 4 -

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 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 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 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 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 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 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 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 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下列对小说相

关5.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内

容6.“爹,我转弯了”这句话,即是理解青树的关键,也是理解主旨的关键,请 结合全文和进行分析。(6 分) 艺

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 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色【材料一】的分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 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 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 6000 万

析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 年我就拿到 1000 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 与

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5 -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 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

2020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r1vo7zfv547ty70kclt55mbv23ri50055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