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统计学计算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某公司2024年8月份(31天)有公假9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500人,其他情况如下:缺勤300工日,非全日缺勤600工时;全日停工50工日,其中被利用40工日,非全日停工300工时;全日非生产4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100工时;公休日加班200工日,加点300小时。

(1)计算:日历工时数;公假工时数;制度工时数;缺勤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加班加点工时数;全部实际工时数。(2)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工时利用情况的基本分析指标。(3)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加班工时程度。

解:(1)各工时指标计算如下:

12345678日历工时数=月平均人数X日历时间X劳动日长度=500X31X8=124000(工时)公假工时数=月平均人数X制度公休日X劳动日长度=500X9X8=36000(工时)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假工时数=124000-36000=88000(工时)缺勤工时数=缺勤工日数X劳动日长度+缺勤工时=300X8+600=3000(工时)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数-缺勤工时数=88000-3000=85000(工时)停工工时数=停工工日数X劳动日长度+停工工日=50X8+300=700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数=停工被用工日X劳动日长度=40X8=320(工时)非生产工时数=全日非生产工日数X劳动日长度+非全日非生产工时数

=40X8+100=420(工时)

9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出勤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85000-420-700+320=84200(工时)

1011加班加点工时数=加班工日数x劳动日长度+加点工时数=200x8+300=1900工时全部实际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加点工时=84200+1900=86100工时

(2)工时利用情况的基本分析指标有:

出勤工时出勤率=制度工时=88000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时=88000=8500084200X100%=95.68?200X100%=99.06?000X100%=96.59%(3)加班加点程度分析指标:

加班加点工时加班加点比重=全部实际工时加班加点工时加班加点强度=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84200=861001900X100%=2.2600X100%=2.21%2.某企业两个车间的统计资料如表4.2所示。问题:

(1)分别计算生产车间、装配车间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2)计算全厂基期、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

(3)计算并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以及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

(4)对各车间及全厂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全厂总产值情况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总产值/万元基期生产车间装配车间全厂9800280012600报告期16800360020400平均人数/人基期18006002400报告期26006803280(3)三种指数及其变动影响计算如下。(i)全厂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计算如下

总产量变化:0.970×3280=3181.6万元。

这说明全厂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18.476%,使全厂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了0.97万元/人,使全厂总产值增加3181.6万元。

全厂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动是由两个车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人员结构变动引起的。要分别了解各车间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人员结构变动对全厂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程度,还需借助于结构影响指数和固定组成指数的分析来实现。

统计学计算题

1.某公司2024年8月份(31天)有公假9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500人,其他情况如下:缺勤300工日,非全日缺勤600工时;全日停工50工日,其中被利用40工日,非全日停工300工时;全日非生产4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100工时;公休日加班200工日,加点300小时。(1)计算:日历工时数;公假工时数;制度工时数;缺勤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qx8k7q9ta2p7v43zg0p6rgfk15t3500h9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