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00xuexi.com 第25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一、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朱熹及其程朱理学
朱熹在中国学术史上,常被称为朱子。他留下了大量著作,仅语录就有140卷之多。程颐开创的理学到朱熹而完成。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之前,程朱的理学始终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2.朱熹的《四书集注》
新的儒家认为《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经书,这四部书被称为“四书”。后朱熹所作的《四书集注》成为科考读书人解释“四书”的依据。
二、“理”或原理 1.概念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一物是它的理的实例,若没有某个理,便不可能有某个物。
2.特点
(1)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或人为的,都自有其理。
(2)事物分门别类,并非每一类都有“心”,即有“隋”,但各类事物都有其特性,就是它们的“理”。
(3)在具体事物存在之前,这些事物的理便已存在,这就是说,理是永恒的。
1 / 24
www.100xuexi.com
三、太极 1.太极的含义
每类事物都有它的“理”,整个宇宙也必定有一个终极标准,它是至高的,又是无所不包的。它包括了万有的万般之“理”,又是一切“理”的概括,因此称为“太极”。
2.“太极”与柏拉图“善”的观念或亚里士多德“神”的观念的比较
(1)太极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善”的观念,或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中的“神”的观念。
(2)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有一点使得他的思想体系中的“太极”比柏拉图的“善”的观念或亚里士多德的“神”的观念,更具有神秘性。
①太极不仅是宇宙万有之理,同时还内在于每类事物的每个个体之中。
②每个事物继承了它这类事物的理,在这个个别的理之中,又有太极整体之理。但太极并没失去它的统一性。
四、“气”
1.“气”与理的模式
(1)如果存在于外界的只是“理”那么世界只是一个“形而上”的世界。但是,我们的外部世界还有物质世界,这是由于在“气”之上还加上有“理”的模式。
(2)任何个别事物都是气的凝聚,但作为一类事物中的一分子,它不仅是气的一般性的凝聚,而是按照这类事物的理的模式而凝聚的。这就是何以任何时候气的凝聚总有理在其中。
2 / 24
www.100xuexi.com
2.理与气孰先孰后
(1)朱熹认为,在物质世界里,有事物之前,已经先有一事物之理,他的中心思想是:“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2)他认为,“不可说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
①时间和气是同时存在的,若没有气,便没有时间,因此不能说“‘明日’有是气”。 ②理是永恒的,永恒进入时间,又超越时间,因此,把理说成在气(时间)之后“开始存在”乃是荒谬的,因此提出“理和气孰先孰后”的问题,在宇宙本体论上是没有意义的。
(3)说“气的开始”与“(永恒的)理的开始”的谬误
①说“气的开始”意味着以为先有时间,而后有气,可以说是事实上的谬误。 ②说“(永恒的)理的开始”则是一个逻辑上的谬误。
3.“第一推动力”
(1)太极如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神,他虽不动,却是万物的推动者。
(2)理不能成为“第一推动力”。因为理自身“缺少意志和设计,从而没有创造力”。但理自身虽然不动,它却有“动静之理”,气一旦“禀受”了动静之理,它就开始“动”或“静”,气之动者称为“阳”,气之静者称为“阴”。
五、性和心 1.人性
(1)人和其他万物一样,是在具体世界中的一个具体事物。因此,人性就是人类得以生成之理居于个别人之中。
3 / 24
www.100xuexi.com (2)朱熹赞同程颐所说的“性即是理”,这里所说的“理”不是宇宙之“理”,而是个体所禀受的“理”。
(3)一个人必须禀气而后生。人类之理是共同的,但人各有不同,是因为所禀受的气不同。任何人除所禀受之理外,还有禀受之气,这是朱熹所说的“气禀”。这也就是朱熹关于恶的来源的学说。
(4)“气质之性”是指一个人禀受的天性。朱熹把理原来的普遍形式称为“天地之性”,以和人所禀受之性相区别。张载早已对此加以区别,程颐和朱熹继承了这个思想。他们认为,这种区别便得以解决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争论。
2.人性和人心 (1)心
心和其他的个别事物一样,是理加上气之后的体现。 (2)心和性的区别
①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
②心可以活动,如思想、感觉,性却不能有这些活动。但是,当人心里这样活动时,在人性中有相应的理。
(3)人性的四种德性
①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种德性,是为常性,构成“德之四端”。朱熹认为,这四种恒德属于理的范围,它们是性,而“德之四端”则是心的活动。
②我们只能通过具体,才能认识抽象。同样,我们只有通过心的活动,才能认识人性。
六、政治哲学
4 / 24
www.100xuexi.com 1.为政之道(理)
(1)如果世上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的理,那么,国家作为一个具体存在的事物,也必定有国家和政府的理。
(2)如果国家和政府都是按理组织、按理行事,它就安定兴旺;否则,它就瓦解而陷于混乱。这个政治上的原理就是先前圣王教导和推行的为政之道。
(3)为政之道不是由人主观制定的,其中的理是永恒的,无论是否有人教导或推行,它是永恒存在着的。
(4)不仅先前的圣王按照为政之理来治理国家,任何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由于在不同程度上,遵行了为政之道(理),即便他们不自知,或实行得并不完善。
2.朱熹等新儒家对汉唐以来政权的评价
朱熹和其他新的儒家认为,汉唐以降的历代政权,执政者都是谋私利,而不是为大众;他们的统治不是王道而是霸道。在这里,朱熹是孟子的追随者,他对孟子的政治理论提供了形而上学的论证。
七、修心养性的方法 1.“格物致知” (1)含义
“格物致知”,是指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 (2)从“格物”入手的原因
“格物”是为了从有形之物中体认超越物体的“理”,也就是“道”。换句话说,理是抽象的,物是具体的,我们要做的是:“格物”以“穷理”。
5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