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培尔幼儿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
、对立统一的规律
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提
到,“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作用着,主宰 着” [1] ,这条内在法则即是“上帝的统一体”――在自然、 神及两者结合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抗拒的作用, 展现着一切事物 的本质、联系和整体。这个主轴思想深刻揭示了教育哲学思 想――对立统一性规律。
1. 人的本质的对立统一性
福禄培尔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 既然这样, 为何事实上有 些幼儿和少年身上却存在任性、固执、专横、轻浮、懒惰等“性
恶”的缺点和不良行为呢?对此, 福禄培尔归结为两个根源: 是完全忽略了“纯粹的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是发展 过程中遭到了“任意的、 不规则的干预”而导致不正倾向。 导致 这两个错误产生的深层原因乃是对“人的本质对立统一性”的 违背。
人所表现出来的暂时的、个别的、特殊的、外表的、有限的 东西,正是永恒的、 一般化的、 内在的、 永恒的“上帝的本质”。
虽然一切的东西是由精神从外表并通过外表被认识, 但外表往往 因为纷繁复杂难而以被人全面把握, 因而他认为“教育不可能也 不允许直接由外部推断内部” [2] ,而应反其道而行之,从内部 推断外部,即成人无法从纷繁复杂、矛盾丛生、多样化的外部行
为来把握幼儿的本质, 而只能从“善”的内在本质解读幼儿看似 乖张、错误的行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层对立而统一的关系, 往往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错误的理解与判断, 将仅凭未加分析的 现实后果对儿童本性加以推论并强化这种扭曲的所谓“本质”, 从而无法采取顺应幼儿本质发展的方法进行教育, 导致人本来良 好的力量即自然性和本质被破坏。
2. 儿童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儿童最初的表现是力的表现, 力的作用引起反作用因而 力, 婴儿会啼哭或抓握、踢蹬,这便是人最原始的自我意识的开始,
通过对外界事物的作用反过来作用于自身的过程中发展认识。 福
禄培尔将这种理解推及儿童的整个发展规律中 人的发展是 由内部到外部,又从外部到内部的连续并充分发展的过程。
婴儿时期, 通过感官与动作对世界的自发内化, 实现对自我 混沌一体状态的分化, 渐渐清晰于精神的我之外有个客体的我存 在,这是由内向外发展的准备期。
幼儿期,随着言语的产生,人的内在本质发生分化,力图向 外表现自己,宣告自己的存在,“通过自己的力量,自发表现内 在本质”,因此,幼儿开始通过活动、游戏自发表现内心生活, 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
少年期,由于对自我本质的认识而获得的发展并不足以支持 对世界的适应, 需要把握对人的本质与事物本质的统一法则, 由 此出现了为了创造物或是为了成果而活动的塑造行为, 游戏也从
关注活动本身转移到表现事物本身上, “人通过自身的力量使外
界事物向自己接近, 为自己掌握”, 这便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体现了人的本 一内一外的对立, 从由内而外到由外而内的统一,
质,实现了人的发展。
3. 幼儿教育的对立统一性
在福禄培尔看来,成长是自发的,并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 教育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发展, 教育只有在顺应发展的内在本质规 律的情形下, 才有可能实现“教育促进发展”的效果。 教育呈现 两种对立的情形:一种是容忍的、顺应的教育,另一种便是纯粹 绝对的、强制性和指示性的方式。
依据福禄培尔关于上帝精神的阐述, 第一种教育显然是最适 应自然发展规律的, 顺应人的原始状态并遵循他的内在需求, 由 此必然导致完美的发展。对于后者,如要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必须依据一个条件, 即“上帝与人之间开始有了统一的生活, 人 开始了解自己”, 因为只有这样, 真理才能从整体的本质和个人 的本性中被认识和推导出来。
这就表明“自然”的教育和“人为”教育之间具有对立面, 但同时也呈现出了其统一面。 明确来说,人为的教育即指示性的、 干预性的教育在服从永恒的原则和上帝精神时, 它也就具备了顺 应和容忍的性质,因为它具有绝对正确的见解和承认的典范性。
因此,福禄贝尔强调良好的教育“必须和应当由必然唤起自由, 法则唤起自决, 外来的约束唤起内在的自由意志, 外来的仇恨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