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境。 秋思qiū sī 【唐】·张籍【táng 】zhāng jí

洛阳城里见秋风,luò yáng chénglǐ jiàn qiū fēng 欲作家书意万重。yù zuò jiā shūyì wàn zhòng 复恐匆匆说不尽,fù kǒng cōng cōng shuō bú jìn 行人临发又开封。háng rén lín fāyòu kāi fēng 【注释】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译文】: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

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 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zhǎng xiàngsī 【清】·纳兰性德【qīng 】nà lán xìng dé 山一程,shān yī chéng 水一程,shuǐ yī chéng ,

身向榆关那畔行,shēn xiàng yúguān nà pàn háng 夜深千帐灯。yè shēn qiānzhàng dēng 风一更,fēng yī gèng 雪一更,Xuě yī gèng

聒碎乡心梦不成,guō suì xiāngxīn mèng bú chéng 故园元此声。gù yuán yuán cǐ shēng 【注释】: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⑤更: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⑥聒:gūo,嘈杂搅人。 ⑦故园:谓京师。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翻译】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赏析】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

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

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查资料得知榆关乃是山海关,并不是我们的大榆树!“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么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兴的时候。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颇有些激动的,甚至有些豪迈的情趣。

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蓝的发黑的夜空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的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不过为什么不是万帐灯呢?我认为万字更体现诗人豪迈,直抒胸意的特点。而千字用在这里,既有壮观的意思,又不夸张,也表明作者是个谨慎,内向的人。如果是李白估计就用

万字了。

风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对仗工整。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观察这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 【小学六年级】 上册:

诗经 采薇(节选)

shī jīng cǎi wēi (jiē xuǎn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xī wǒ wǎng yǐ,yáng liǔ yī yī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jīn wǒ lái sī ,yǔ xuě fēi fēi 【注释】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春夜喜雨chūn yè xǐ yǔ 【唐】·杜甫【táng 】dù fǔ 好雨知时节,hǎo yǔ zhī shí jiē 当春乃发生。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随风潜入夜,suí fēng qián rù yè 润物细无声。rùn wù xì wú shēng 野径云俱黑,yě jìng yún jùhēi

江船火独明。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晓着红湿处,xiǎo zhehóng shī chù 花重锦官城。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注释】 当:正当。

发生:这里指万物生长。 潜:悄悄地。 润物:打湿东西。 野径:野外的小路。 红湿:被雨打湿的红花。

花重:花由于带着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指成都。 【译文】

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春天它应运催生。随着春风潜入夜色,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乡间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早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中。 名句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

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xī jiāng yuè yè hánghuáng shā dào zhōng 【宋】·辛弃疾【sòng 】xīn qìjí

明月别枝惊鹊,míng yuè biézhī jīng què 清风半夜鸣蝉。qīng fēng bànyè míng chán

稻花香里说丰年,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听取蛙声一片。tīng qǔ wā shēng yī piàn 七八个星天外,qī bā gè xīngtiān wài 两三点雨山前。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旧时茅店社林边,jiù shí máodiàn shè lín biān 路转溪桥忽见。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jiàn [注释]

①“西江月”是词牌名。 ②别枝:另一枝。 ③听取:听到。 ④天外:天的远处。

⑤茅店:指简陋的客店。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社:本指土地神,后把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作社。 ⑥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树上栖息的乌鹊,它们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阵微风吹来,蝉声也在半夜里响了起来。稻田里的蛙声叫得更响,连成一片,伴着阵阵稻花香传到远处,好像在向人们报告丰收在望的喜讯。

夜空里,只有数得清的几颗亮星在天边闪烁,微风送来了零星小雨飘落在山前。行人不觉加快了脚步,拐了个弯,迈过溪上的那座小桥,嘿!社林旁边那爿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屡遭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西江月》就作于他闲居上饶带湖期间,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作者深夜在上饶黄沙岭途中行路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景象清新自然,情感摇曳多姿。 词分上下两阕。上阙写晴朗的农村夏夜景象,通过月、鹊、风、蝉及稻花、蛙声等平常景物,组成一幅夏夜风光图,十分清新幽美。前两句借助视觉、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月光之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为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而一直静静地爬在树上的蝉儿因乌鹊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鸣叫起来。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见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接下来的两句嗅觉、听觉并用,又引入稻花香里的一片蛙声:清凉的微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在望的年景一样。青蛙似乎也懂得“说丰年”。这样人格化的描写,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烘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描写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趣,流露出

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词上阙写晴,下阕则写雨,场景变化但过渡自然。下阕写阵雨来临之前作者赶路的情景,侧重于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的夏季,常有“过雨云”,头顶几片云飘过就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犹如一幅淡墨水彩画。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困难,所以尽管只是“两三点雨”,也可以想见行人的焦急之感,从而自觉加快脚步。“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找到避雨之处,主人公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个“忽见”,就将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词的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读者进入意境,参与创造,体验品味,分享作者的愉悦心情,感受作者对农村风光的热爱之情。

总之,这首词上阕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疏星稀雨,溪桥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词清淡、自然、灵活、轻快,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天净沙秋tiān jìng shā qiū 【元】·白朴【yuán 】bái pǔ

孤村落日残霞,gū cūn luò rìcán xiá 轻烟老树寒鸦,qīng yān lǎo shù hán yā 一点飞鸿影下。yī diǎn fēi hóng yǐng xià 青山绿水,qīng shān lǜ shuǐ

白草红叶黄花。bái cǎo hóng yè huáng huā 【注释】

①残霞:残余的晚霞。[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诗:“画桥依约 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②轻烟:轻淡的烟雾。寒鸦:寒冬的乌鸦;受冻的乌鸦。[宋]秦观[满 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③飞鸿:飞行着的鸿雁。(南朝·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 盖若飞鸿。”

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 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黄花:亦作“黄华”。诗词中或指黄色的花,或 指菜花、金叶菜。曲中指菊花。 【译文】

遥看天际那一抹红霞,一座村庄孤独的坐落在夕阳下. 那轻淡的烟雾下,只见几只受冻的乌鸦。 想起白天飞行着的鸿雁.

飞翔着,飞翔在着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中 赏析: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

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部编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

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qn4n5gd9r00kc5204u903ypi6bk8900j2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