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谱CT在肺部磨玻璃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安冬会,杨俊潇,屈亚林,谢慧,吴绍全
【摘 要】【摘 要】目的:探讨肺混合性磨玻璃结节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特异性征象,通过对各种结节成分和征象的分析对肺微浸润癌(MIA)、浸润性腺癌(IPA)及肺结核腺泡结节(AN)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肺混合磨玻璃结节及肺结核腺泡结节患者的能谱CT扫描图像及临床资料,并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讨论。结果:156例患者共有221个结节,均经过手术及送病理检查,包括62个MIA、76个IPA、78个AN、3个硬化性血管瘤及2个炎性假瘤。其中,MIA组结节CT值较低,约为(-221±101)HU,其征象主要为空泡征,占45.16%;IPA组CT值较MIA组高,约为(-102±54)HU,主要征象为分叶征,占47.36%;AN组CT值最高,约为(-40±27)HU,CT征象结节边缘平滑,占70.51%。3组病例CT值及CT征象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能谱CT形态学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鉴别MIA、IPA及AN,为临床早期诊疗不同疾病提供相关依据。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年(卷),期】2024(035)010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肺疾病;混合磨玻璃结节;肺结核;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医学影像物理
【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医学科研项目(2017MSXM180)
前言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肺混合性磨玻
璃结节作为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存在于肺部病变中,而引起混合性磨玻璃结节的主要原因为肺腺癌[1]。2011年国际多学科学会对肺腺癌制定了新的病理分类标准[2],该标准取消了“细支气管肺泡癌”,引入“肺微浸润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认为对于肺部1 cm左右的磨玻璃结节除了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外,还存在MIA和浸润性腺癌(Invasive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IPA)的可能。有研究报导AIS和MIA早期切除后,其5年无瘤生存率接近100%[3],但IPA的预后情况较差,且肺腺癌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在初治性肺结核中的肺腺泡结节CT表现多为混合性磨玻璃结节,在临床症状不典型时容易误诊,因此探讨这3种不同性质结节的典型CT形态学征象,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足医院2012年6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56例行能谱CT扫描及手术病理证实患者共221个混合性磨玻璃结节的CT征象表现(大小、边界、密度、空泡征、分叶征)及临床资料(性别、临床症状及病理结果)。其中男性68例,年龄20~87岁,中位年龄49岁;女性88例,年龄22~79岁,中位年龄52岁。89例出现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等临床症状,其中初治肺结核患者56例,占62.9%;67例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病灶遂入院进一步检查。行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221个结节,包括62个MIA(28.054%)、76个IPA(34.389%)、78个肺结核腺泡结节(AN)(35.294%)、3个硬化性血管瘤(1.357%)及2个炎性假瘤(0.905%)。
1.2 检查方法及图像处理
所有病人均采用GE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750 HD,美国)进行检查,检查前叮嘱病人做好相关准备,用能谱扫描模式行平扫,范围为双侧肺尖到膈面。扫描参数:自动管电流,管电压为80~140 kV,层厚、间隔均为5 mm,探测器宽度64.000×0.625 mm。原始图像重建采用的层厚及层间距为0.625 mm,传至AW4.3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组技术,分别在不同层面上进行3次测量,取平均值,其中,磨玻璃结节取实性成分密度。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主治医师在工作站上对影像征象进行分析,包括结节边缘、空泡征及分叶征。当两者意见不一时,由副主任医师组织科室集体读片讨论,得出统一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IA组及IPA组磨玻璃结节直径较AN组大,MIA组较IPA组小;MIA及IPA组实性成分密度较AN组低,MIA明显低于IPA组;在病灶内部,空泡征的出现率MIA及IPA均显著高于AN组,且MIA与IPA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灶边缘,AN组边界光滑,呈圆形或椭圆形,较MIA及IPA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MIA及IP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叶征出现率以IPA组最高,与MI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图1及表1。
3 讨论
3.1 磨玻璃结节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对应CT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