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及MRI表现
张志诚,郑朝阳,黄永础,陈向荣
【摘 要】[摘要]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及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及MRI表现,15例中CT平扫10例,MRI平扫9例,MRI增强扫描6例。结果15例均为单发,额骨8例,顶骨4例,颞骨2例,枕骨1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CT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骨质破坏区伴软组织肿块形成,4例见“钮扣征”,2例见“双边征”。MRI T1WI多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数明显强化。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年(卷),期】2013(011)006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组织细胞增多症,朗格尔汉斯细胞;颅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最常见类型,指局限于骨的组织细胞增生症,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1];多见于扁平骨,颅骨为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多见[2]。现回顾性分析15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4年4月~2012年9月15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个月~47岁,平均20.5岁。1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5例经
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临床表现:头痛及压痛6例,5例触及软组织包块,4例因外伤CT检查偶然发现。病程2个月~10年。15例中行CT平扫10例;MRI平扫9例,MRI增强扫描6例。
1.2 仪器与方法 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 8层CT仪,扫描参数:120kV,100~160mAs,FOV 30cm×30cm~35cm×35cm,矩阵512×512,层厚5mm,层距5mm。MRI检查采用GE Signa Ex-cite 1.5T超导MR仪,相控阵头颈联合线圈,层厚5mm,层距1mm,FOV 28cm×28cm~32cm× 32cm,矩阵512×512,轴位T1FLAIR,T2WI,T2FLAIR,SE-EPI/DWI;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Gd-DTPA(剂量按0.2ml/kg体质量),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其中冠状位增强行脂肪抑制。
2 结果
2.1 部位、数量、大小及范围 15例均为单发,其中额骨8例,顶骨4例,颞骨2例,枕骨1例。病变骨质破坏范围约为6mm×10mm~32mm×36mm。15例均表现为颅骨不同程度骨质破坏伴或不伴有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呈圆形、类圆形4例,不规则穿凿样、虫蚀样破坏8例,梭形破坏2例,粗线条破坏1例。15例病灶均破坏板障,内外板及板障均破坏12例(见图1),2例破坏板障及外板,1例破坏板障及内板,向内累及硬脑膜3例,1例累及窦汇,1例累及上矢状窦,向外累及头皮软组织8例。本组12例伴有软组织肿块,其中肿块范围大于骨质破坏范围9例,肿块范围与骨质破坏范围一致3例;病灶边缘清楚6例,边缘欠清9例。
2.2 CT及MRI表现 10例CT平扫中2例见破坏区边缘局部硬化,10例均未见骨膜反应;见破坏灶内残留斑点状、小块样或条状死骨6例,其中3例表现
为“钮扣样”死骨,即“钮扣征”。9例MRI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6例,呈等及稍长T1、等及稍短T2信号2例,呈稍长T1、稍短T2信号1例;DWI呈高信号5例,以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3例,呈等、低混杂信号1例。6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3例,其中1例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1例呈环状强化,1例呈轻度强化(见图2,3);2例邻近硬脑膜增厚,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累及头皮软组织5例,边缘清楚且明显强化3例,2例呈斑片状强化且边缘不清楚。
10例CT平扫中,术前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4例,诊断为慢性骨髓炎2例,诊断为表皮样囊肿1例,诊断为转移瘤1例,2例考虑为良性病变;仅行MRI平扫的3例中,1例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1例诊断为血管瘤,1例考虑为脑膜瘤可能;6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例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2例诊断为感染性病变,1例诊断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3 讨论
3.1 一般概念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病因未明,多认为是一组与免疫有关的反应性增殖性疾病,包括嗜酸性肉芽肿、勒-薛病和韩-薛-柯病,其中嗜酸性肉芽肿最常见、症状最轻微、预后最好。3.2 临床特点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年龄为5~10岁,75%小于20岁,多为单骨受累[3]。本组发病年龄3个月~47岁,平均20.5岁;20岁以下8例,20~30岁3例,30岁以上4例。15例均为单骨破坏,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局部头痛,部分可扪及肿块,部分为偶然发现。颅骨破坏以额骨最常见,其次为顶骨、颞骨,枕骨最为少见。
3.3 影像学表现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CT上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穿凿样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