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日期: 存档编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
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马克思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必由之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起来,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本论文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概括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可持续发展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由生态和文明组成的。其中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与存在状态,包括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物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空间[1]。文献中关于文明的解释有很多,在这里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
20世纪60年代后,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快速发展,国外生态文明开始步入正轨。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也开始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为十七大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打下了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切生物的摇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要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还有进行环境保护,进而构建人类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有长远的战略打算,既要考虑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需要,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概括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中国最大的国情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在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土地和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极大地增加了生态和环境的压力。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危机意识,积极应对来自于环境问题的挑战。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增大,工业废气的每日排放量急剧上升,导致环境中和酸雨等环境污染产物含量的增加。例如,北京是世界雾霾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吸入颗粒,在APEC会议期间,北京周边城市的工厂停产,同时汽车也限号处理,从而促使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急剧下降。由此可知,
环境已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极大影响,生态环境根据人类的活动而做出反应,同时通过对人类活动的调节限制也可以改善环境状况。
我国过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经济高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重要代价,中国资源的利用效率确实跟国际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在工业生产中,许多工厂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混乱,资源利用率低,工业废物排放量大,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在农业生产中,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直沿用传统农耕技术,未能建立稳定、高效、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土地生物量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无论是工业生产方式还是农业生产过程,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改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减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以及森林火灾等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导致我国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资料记载,目前中国领土现状为: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环。为了克服水土流失现状,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减少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同时在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要学会维护生态系统,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植树造林,防止环境的过度恶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当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更应通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制度保证,提升民众素质等方式,探寻出适合中国国情和现实情况的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强化生态文明观念的引导,从思想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此,我们首先需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变革,加强生态宣传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先进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为此,首先要引导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意 识到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自然规律办事,有效,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也要学会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积极地适时改变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反对铺张浪费行为,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和消费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人类社会视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于资源的利用方面,必须改变以往只顾开发而不顾保护的旧观念,着眼于培育自然再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依靠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的有用性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变废为宝,并努力开发新的自然资源。同时,在消费时,提倡适宜的、合理的消费观。
开拓科技创新生态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引导科学技术创新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强有力的支撑。实现科技创新生态化,必须不断增强环境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以市场导向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大力研发、推广和应用高效绿色适应技术和气候友好技术,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研发和储备。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其全面升级,为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扩大环境容量、促进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4]。生态无国界,生态建设必须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关注自身建设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参考和学习其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起全球各国对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共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 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国际息息相关的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不断实践、逐步深化和开拓创新的历史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丰富和提高,不断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为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许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责任,从思想上认可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全社会的努力,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肖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2]谭晓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 南昌大学, 2012. [3]韩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4]张美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 生产力研究, 201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