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4江西名校高三检测)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 ( ) A.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 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 C.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D.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
答案 B 材料中并未论述唐代尚书省的组织架构,故A项错误;材料“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说明唐代尚书省位高权重,对国家的发展影响深重,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尚书省的职能问题,故C、D两项错误。
2.(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丞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秦汉时期,丞相位高权重。到了南北朝时期,“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关发展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皇权加强,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与史实不符;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D项与史实不符。
3.(2024广西怀化质检)《汉书·武帝纪》记载: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材料反映汉武帝时期( ) A.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 B.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 C.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D.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
1
答案 A 材料中“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表明汉武帝加强对地方郡国官员举荐孝廉制度的考核力度,对于察举不力者给予惩罚,说明当时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并不能说明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中央加强对地方官员察举孝廉制度的考核,不能说明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故D项错误。
4.(2024湖北黄石高三调研)中国古代正史中有“选举志”,《通典》中有“选举典”,《通志》中有“选举略”,《文献通考》中有“选举考”。这些文献中记载的“选举”功能的实现,在唐以后是通过( ) A.竞选 B.推荐 C.考试 D.提拔
答案 C 根据“选举志”“选举典”“选举略”“选举考”“唐以后”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以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到唐代日臻完善,故C项正确。 5.(2024广东六校三联)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通典》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到了汉代惠帝、文帝和武帝时,分别派遣御史、丞相史、刺史监察地方官员。这说明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选C项。秦汉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如何,故B项错误;秦汉时期,监察官虽然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但其官职并不高,故D项错误。
6.(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2
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
答案 D 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和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总办公处,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体现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而不是加强皇权,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而是强调“政事堂”的出现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B项错误。政事堂原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并不是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C项错误。
7.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 C 材料中刘邦分封同姓王,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旨在保证刘姓天下永固,故C项符合题意。刘邦的做法不仅仅希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更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故A项错误;汉承秦制,故B、D两项错误。
8.(2024课标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河朔型 中原型 边疆型 东南型 数量(个) 7 8 17 9 官员任免 藩镇自擅 朝廷任命 朝廷任命 朝廷任命 赋税供纳 不上供 少上供 少上供 上供 兵额与功能 拥重兵以自立 驻重兵防骄藩 驻重兵守边疆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