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利用贷款或者向企业、个人有偿集资建设的公路;一种是经营性公路,即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建设或者依照《公路法》的规定受让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权的公路。 [存在问题]
我国收费公路政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不清晰,没有随着政府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公路的政府投资,更多体现公路公共产品的特性,体现《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的?以非收费公路为主,适当发展收费公路?的原则,结果导致收费公路的数量不论是在绝对数还是相对数上都偏高,人民群众不满意。二是相当数量的收费公路没有能够严格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收费,不该收费的收费,收费期满了仍然继续收费,收费标准远远高于投资等等,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公路使用者的利益,加大了社会的通行成本和负担,也不利于树立公路管理部门的良好形象。 [措施]
公路收费政策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公路收费所存在的问题,也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一大积弊。究其原因,既有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也有执行不力、收支不透明的问题,更有地方和部门利益寻租的问题。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进机制创新、提高制度执行力,是治理公路收费的治本之策。
第一,治理公路收费,必须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我国收费公路多、收费较高、对经济发展影响大。因此,要治理公路收费,就必须首先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严把准入关。如收费公路的性质和范围、建设和运营以及收费期限的终止与移交等都应按国家规定严格审查把关;对收费站点的设臵理由、收费标准、通行费的收取与管理以及设施和人员的配备等都应有明确界定,并须举行听证,广纳民意,严格准入条件,从源头上对各种公路收费进行制度化约束,坚决避免地方政府公关性收费和巧立名目乱收费。 第二,治理公路收费,必须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目前,我国公路建设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政府贷款修路,另一种是经营性贷款修路。按照有关规定,收费公路的收费年限期满后,必须停止收费;政府还贷公路在收费期满前已还清贷款、还清有偿集资款的,也必须终止收费。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收费站一旦建立就收费难止,即使贷款已经还清,收费仍不终止,甚至有的地方还把政府还贷公路转变为经营性公路,继续创收,使公路收费成了?无底洞?,这充分显示了现有法规对地方政府收费权力制约的乏力。因此,要治理公路收费,就必须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严格刚性约束,不论是何种方式的公路收费,结束期限一到,都必须坚决停止。
第三,治理公路收费,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是治理公路收费的重要手段,而实行信息公开是实施监督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信息不公开,公众对此一无所知,就谈不上监督;没有监督,公路收费就成了一个摸不透的?黑洞?。只有将公路收费的年限、标准和管理等全部向社会公开,公众监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监督成效。如每年到底收了多少钱、运营成本是多少、收费用到哪里去了等,都应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部门履行职能是实施监督的关键和保证。有些公路收费规定在个别地方执行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能部门监督不力。目前,我国公路收费多数靠内部监督,缺乏社会信任度,而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督又往往不到位,导致公路收费乱象频出。实践证明,只有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方式,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公路收费问题,让民众收益。
41
2013年申论热点: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受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二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将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资本投向非实体经济领域。 三是垄断行业投资无门,竞争性行业过度竞争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据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称,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资金占比高达60%。
四是随着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 五是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 [措施]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是避免经济 ?硬着陆?的关键。当前要高度重视如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防范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一要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要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营造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高度重视上游产业过度垄断和下游产业过度竞争造成的?两极分化?。
三要推动政府和企业联手应对高成本,防止多种因素叠加,过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业?硬着陆?。积极财政政策要以减税为中心,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要改革金融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良性互动,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五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企业创新的制度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问题,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
42
行为?。
2013年申论热点:儿童营养补助
【背景链接】
《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2》日前在京发布。报告由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联合发布,主题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共同托起民族未来?。
据《2010年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食物消费现况》调查:一个月中,1/3的学生吃不到肉,2/3的学生吃不到鸡蛋,4/5的学生喝不到牛奶,35%的学生每天只能吃到1种蔬菜,主要是土豆、白菜、萝卜等。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披露,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的身高、体重均落后于同龄城市儿童。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秘书长胡小琪指出,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虽然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但无课时保证,普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师资配备不足等问题。营养健康教育课没有开展,学生、教师及家长营养知识匮乏,未能利用现有资源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 【新政】 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政策约惠及680个县市的2600万在校学生。 【意义】
免费午餐计划可以改善膳食结构,增强营养;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身体抵抗力;可以减轻因营养不良而造成的劳动力损失和经济负担;可以激发社会民众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增强对政府公信力的信心。 【问题】
一是财政补助的问题。免费午餐计划的财政拨款不及时。而且由于监管力度不够,该专用资金中途被截留,不能完全到位。
二是营养品质量问题。供货商推销的营养品营养价值不高,但价格虚高,补助经费被浪费。
三是补助计划实施细则的问题。实施细则对于企业的供餐行为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企业供餐内容为零食,违背了计划的初衷。
四是学校的问题。学校食堂人手不够,卫生条件差,导致学校食堂供餐失去可能,过分依赖企业供餐。 【专家建议】
①建议尽快出台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的法律,为免费午餐营养计划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建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制度。
②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的模式,可作为一种长期的营养改善措施。各地应科学制定供餐方案,合理选择供餐内容,不能?一刀切?。在无法实现学校食堂和企业供餐、也不适宜家庭托餐的学校,可向学生直接提供合格的成品食物作为加餐。针对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情况,可考虑提供微量营养强化食品。 ③我国应该尽快出台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的法律,为免费午餐营养计划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建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制度,为国家进一步完善营养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13年申论热点:如何解决腐败
43
【热点时评】
腐败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回避,它是一种严重的行为,它会造成恶劣政治影响,会使得人在心理上变质、腐化。从而不利于我们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因为腐败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2012年两会后温家宝在记者见面会就再次强调腐败的问题,借此机会我们一把腐败问题再次分析,这次主要针对如何解决腐败。 【标准表述】 [措施]
腐败需要解决,但它不是一时就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政府系统的腐败行为,集中发生在行政审批、执法监督、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和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和行政权力运行不规范。要从根本上解决滥用行政权力问题,必须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
二、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商业贿赂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毒化社会风气。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治理商业贿赂,务必取得明显成效。一要加大查办商业贿赂大案要案的力度,形成对腐败分子的强大威慑。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利用审批权、监管权、执法权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对权钱交易、商业贿赂比较严重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案件,要重点查办。对涉案金额大、涉案人员级别高、涉案范围广的重大复杂案件,要加大督办力度。不论是什么人,不论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依纪依法严厉惩处。二要抓紧研究制定近期能够见到实效的法规制度。强化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引导、约束和监管,对有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要实行高额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依法处理。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通过这些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向社会通报典型案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支持新闻媒体对商业贿赂行为的监督和曝光,增强全社会反对和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长期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抓好自查自纠工作,从严把关,不能为了赶进度而降低要求和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政风建设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需要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问题。还要特别强调厉行节约,规范职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办一切事情都要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反对大手大脚,奢侈浪费。一要严格控制公务消费。要严格控制会议、差旅、出国考察和公务用车等支出,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严格管理和规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职务消费。将政府机关各种公务消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对各种奢侈浪费行为要严肃查处。二要下大力气解决会风文风问题。会风文风反映政风,反映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反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会议多、文件多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文山会海不仅耗费干部大量精力,而且浪费政府大量资源,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控制会议规模,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文件数量,增强文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4
腐败是一件长期的治理工程,要彻底进行好需要不断的努力。
2013年申论热点:末位淘汰可索赔
?末位淘汰?可索赔是一种制度矫正
用人单位通过?末位淘汰?等形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单位支付赔偿金,法院应予支持。记者从最高法获悉,《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法释》)向社会征求意见。(6月29日《新京报》)
?末位淘汰?虽然源于国外,却兴于国内,成了众多企业加强管理的一个法宝。从制度设计上看,此举从客观上推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助于精简机构等。不过,其消极和负面作用同样明显。 具体来说,?末位淘汰?的弊端在于,一是与法律规定相背离。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明确,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只能依据其第44条列举的情形,其中并无?末位淘汰?一项。换言之,企业实行的?末位淘汰?只是其内部管理规定,却没有法律依据,其辞退员工的行为为单方面的违约责任,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二是有损人格尊严、过于残酷等。在水涨船高的效应下,一个人因为能力,或者环境甚至运气等多种原因,有可能成为?高个子中的矮子?,结果其虽然做了超常的努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依然被淘汰出局,这不仅挫伤了一个人的积极性,对其自尊心也是一种伤害。
三是这很有可能会成为相关企业绕过法律的侵权手段。如果一个企业,有意对一个员工打击报复,就有可能会安排其被?末位淘汰?,这必然会导致双方的对立和冲突。近年来,因为?末位淘汰?引发的劳动纠纷已经日益增多,不少业内人士及法律专家对?末位淘汰?制也提出了质疑。
?末位淘汰?可索赔,实际上是对劳动合同规范的一种强化,使?内部管理?的越界行为得到有效约束,对于?末位淘汰?趋于理性和科学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企业会忌于后果风险,对其?末位淘汰?的使用更加科学和慎重,甚至会有形式创新。比如,根据结果进行仔细的原因分析,帮助员工找原因,找出路。如实行一定的岗位轮换,让其长处得到发挥,或者加强对其业务方面的培训,使其尽快成长,而不是一味地?一辞了事?、?一退了之?的非人性做法。 此外,在人口红利已经不再,劳务已经由买方向卖方市场转变的情况下,通过法律层面对?末位淘汰?行为进行规范,有助于建立更加稳定和谐的用工关系,对经济发展也是一种有效保护。从这一点来说,?末位淘汰?可索赔是一种制度矫正。
?末位淘汰?应该淘汰了
?末位淘汰?本身有违法之嫌。按规定,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需要具备?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条件,并且要提前30天书面通知或者额外支付一个月的工资,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也因此,如果没有发生员工严重违反用人单位制度或损害单位利益的情况,虽然位居?末位?,员工劳动的权利,却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换言之,用人单位不能以?末位?的理由将员工?淘汰?。 无疑,?末位淘汰?的激励效应,以损害员工权益、乃至违法为代价。实际上,?末位淘汰?凸现出的,是员工地位的弱势,以及企业管理上的随心所欲。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