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对音乐的兴趣才会进一步提高。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打击乐器的演奏跟我们的歌唱舞蹈等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是一种综合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大胆的演奏是很有必要的。但切忌将打击乐器的演奏作为一种奖励,这是我们通常容易犯的错误。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打击乐器不仅一人打击,还要与多人合作,形成美妙音乐共鸣,这就要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不要突出个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控制乐器演奏音量,避免形成噪音。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打击乐器虽然是乐器,但如果不恰当使用,它会成为噪音。
五、研究的过程与发现
我分别从打击乐器的分类和打击乐器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求形成打击乐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打击乐器的分类---灌输式和体验式哪个好? 实录对比: 【第一次课】
师:通过我们这段时间学习打击乐器,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它们有所认识。在我们小学阶段,打击乐器一般可以分为:皮革类、木质类、金属类、散响类四大类别。同学们可以根据它们的材质,为这些乐器分类。
课件:
生:双响筒和木鱼属于木质类;三角铁和碰钟属于金属类;串铃和沙锤属于散响类;
铃鼓和大鼓属于皮革类。
【第二次课】
师:通过我们这段时间学习打击乐器,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它们有所认识。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师生互动儿歌:
《比比谁能辨得清》 碰铃叮铃铃,响板嗒塔塔, 大鼓咚咚咚,小鼓嗵嗵嗵, 竖起我的小耳朵,安安静静认真听, 听听是谁在唱歌,比比谁能辨得清?
师活动:分别用双响筒为《唐僧骑马咚得咚》伴奏;用沙锤为《大雨和小雨》伴奏;用铃鼓为《过新年伴奏》,用碰钟为《小雪橇》伴奏。
生活动:同学们兴奋的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
师追问:那么谁来说说这些打击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生:铃鼓低沉、双响筒清脆明亮、碰铃有延绵音、沙锤声音长。 研究发现:
我们课堂上所用的这些打击乐器,如:碰铃、三角铁、双响筒……虽然在平时的课堂中经常用到,但是怎样让学生们把这些课堂中常用的打击乐器可以快速的分类并感受其音色的不同呢?
第一次课,教师只是把这些打击乐器让学生根据它们的材质不同,自己归纳总结并分类,只是一味的分了,没有起到好的课堂效果。
在第二次课中,教师注意到了应该抓住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教师演奏这些乐器时,加以适当的节奏变化,并应用到熟知的歌曲中,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打击乐器魅力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就感受到打击乐器音色的不同之处。实验证明:体验式比灌输式好。
两次课的对比分析:
研究内容 教学方式 灌输式 体验式 学生参与人数 3人 30人 课堂效果 平淡无味 生动有趣 第一次课 打击乐器分类 第二次课 打击乐器分类 (二)打击乐器的教学方法
(1)初步聆听阶段---自主聆听和创设问题聆听哪个效果好? 实录对比:
【第一次课】
师: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请同学们听一听。听完之后,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金属的响声;这首乐曲好像在诉说着春天来了…… 【第二次课】
师: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请同学们听一听,猜猜这是什么人在做着怎样的工作?
生:这是铁匠们在愉快的打铁。 研究发现:
在讲授欣赏课时,有时我们在欣赏课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第一次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聆听时,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是怎么听的时,学生总是答非所问,与教师的想法分道扬镳,这说明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听音乐,是在被动地听。那么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成主动地听呢?
第二次课,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这种方法是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认真听的兴趣。所提问题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让音乐一开始就能从感官上打动学生,进入你的“埋伏圈”。实验证明:创设问题聆听比自主聆听效果好。
两次课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课 第二次课 研究内容 初听阶段 初听阶段 教学方式 自主聆听 创设问题聆听 学生参与人数 5人 28人 课堂效果 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 (2)分析乐曲阶段---自主感知和视听结合那个效果好?
实录对比: 【第一次课】
师:请根据音乐描绘的情境给四段音乐命名小标题?
(1)(2)(3)(4)
生:第一段宁静的森林;第二段鸟语花香的森林;第三段教堂的钟声;第四段铁匠打铁。
【第二次课】
师:请根据音乐描绘的情境给四段音乐命名小标题?
生:第一段夜晚;第二段清晨;第三段晨祷;第四段打铁。 研究发现:
音乐是抽象艺术,它不同于美术。比如画上有树林、小溪、阳光、房屋、鸟等具体的形象,而音乐不能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它是由许多音乐要素构成的某种特殊的声响。
第一次课,教师只是出示了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相对适用,对于理解能力弱的学生不太适用。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分析音乐呢?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想象,是引导学生参与欣赏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启发学生想象的过程中,还可与线条、图画、颜色相结合,如第二次课,教师用了与音乐相对应的图片来表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实验证明:视听结合比自主感知效果好。
两次课的对比分析:
研究内容 教学方式 自主感知 视听结合 学生参与人数 8人 30人 课堂效果 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 第一次课 分析乐曲阶段 第二次课 分析乐曲阶段
(3)感受选择打击乐器阶段---对比式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哪个效果好? 实录对比: 【第一次课】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第二段主题旋律,这部分的旋律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这段旋律有小闹钟急促的报时声。
师:谁来说说小闹钟急促的报时声发出的是什么声音? 生:叮叮的声音。
师:那你们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样乐器(三角铁和碰铃),想象哪个乐器可以发出叮叮的声音?
生1:碰铃/生2:三角铁。 【第二次课】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第二段主题旋律,这部分的旋律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这段旋律有小闹钟急促的报时声。
师:谁来说说小闹钟急促的报时声发出的是什么声音? 生:叮叮的声音。
师:那你们互相看看手里的打击乐器,那样发出的是叮叮的声音?敲敲试试。 生:三角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