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规律是()
A.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满分:1 分
39.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了()边 A.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力
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 满分:1 分
40.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 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满分:1 分
41. 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第 11 页
C.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满分:1 分
42. 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 真理具有相对性 B. 真理具有客观性 C. 真理具有全面性 D. 真理具有具体性 满分:1 分
43. 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 ()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B. 认识——实践——认识的辨证运动
C. 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 D.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满分:1 分
44.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 () A. 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 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
C.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满分:1 分
第 12 页
45. 假象是指 ()
A. 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 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满分:1 分
4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 A. 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D. 生产力要同生产关系相适合 满分:1 分 47. 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的一般变化 B. 运动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量变
满分:1 分
4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第 13 页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现象表现本质的规律 满分:1 分
49. 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 劳动对象系统 B. 信息传递系统 C. 生产工具系统 D. 能源动力系统 满分:1 分
50.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A. 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 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满分:1 分
二、多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满分:1 分
第 14 页
()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 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C.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满分:1 分
3.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 A. 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 B.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C.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D.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满分:1 分
4.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满分:1 分 5. 一切哲学都是() A.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