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应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1.评价的基本要求
(1)要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教师应通过评价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信息技术作品,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时应多采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要慎用定量评价,呈现评价结果时要尽量避免给学生贴标签或排名次,弱化评价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减轻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同时,也要利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注意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建议教师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高中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对不同起点学生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同时,高中学生个性特征分化更为明显,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对不同设计思路、风格、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
2.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以前的注重结果的评价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上,完全忽视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法、认识问题的态度等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其结果是引导了学生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关心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旧有的评价在学科为本、知识为本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仅仅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结果给予关注,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是近年来随着评价理论的深入而诞生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真实性评价是指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某项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来表现他们的理解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的评价,强调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而表现性评价则是通过对学
生表现的定期观察来关注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要注意把握一下几个特征:一是情景性,即评价的问题应该涉及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去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二是评价的灵活性。允许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一评价的过程中没有惟一的答案,只有评价的标准,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三是整体化。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
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一般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的自然情景中的真实表现。主要是多种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如现场观察、访谈、轶事记录、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成长记录等方式来完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作品设计、作业和项目任务来引发学生的特定行为,对作品和任务的完成情况的评价来收集有价值的评价资料。
在过程性评价中,评价内容应该围绕着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展开。包括根据任务要求分析问题、收集信息的能力;选择合适的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工具有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应用工具来有效地表达相关问题答案的能力;对活动过程中相关信息问题的价值判断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的协作、交际能力等。这些能力涵盖了信息素养的全部意义,包含了整个的学习目标。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以采用制定量规表来进行。所谓量规就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主题制定的经过量化的评价指标。量规表的使用可以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
按照评价的功能划分,过程性评价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评价结果应能反馈学生的进步和不足,目的在于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为改进学习提供矫正性的诊断。利用表现性任务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可以是对一个作品的评价,也可是一个综合活动过程的评价。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找出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例如,为了诊断某一知识单元时产生的错误,可以设计一个测验,其中一组题目只要求学生做笔试测验,不要求进行技能操作;一组题目既做笔试测验,又进行技能测验,以此确定学生错误的根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依靠教师经验来观察和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表
班级 学号 姓名 课程内容
评价要素
评 价 标 准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进取心
学习态度
学习目标明确,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
敢于提出问题,发表个人意见,提高口头表述和答辩能
应变能力
力
理解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主动经历信息过程,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能与同学共同学习,共享学习资源,互相促进,共同进
合作意识
步
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乐意帮助同学在小组学习中主动承担任务
探究意识
积极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创新意识勤于积累,善于探索,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努力发展自己潜能,能认识自我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
遵守国家信息使用安全规范,明辨善恶具有正确的自我行动意识
自我评价5
4
3
2
5
小组评价4
3
2
基础知识任务(作品)完成水平
综合评价
自我评价等 级
激励性评语:
签名:年 月 日
小组评价等 级
签名:
年 月 日
教师评价 签名:
年 月 日
注:25分以上为优秀记为A,20—24分之间为良好记为B,15—19分之间为一般记为
C,低于15分为有待进步记为D。
(2)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
应正确认识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的作用和功能。期末考试的主要功能是考察学生所学模块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诊断本学期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随后的教与学。
在组织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考试内容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试方式,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要创造条件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计算机操作,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倾向;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面,适度加大过程性评价在期末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各有所长,适合不同的评价内容和目标,应相互补充,综合运用。纸笔测验的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不适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纸笔测验,要控
制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如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短文写作等,以拓展纸笔测验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等方面的广度。上机测验是信息技术课总结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供选择的上机测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实际操作完成的独立任务,如软件操作水平测试、作品设计与制作等;另一类是综合任务中的上机环节,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上机活动。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一定要安排上机测验,设计一定比例的联系实际的设计、制作或其他类型的信息处理任务,以评价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或软件的熟练程度,测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能力。教师和有关机构要针对具体评价目的,灵活选用上机测验的题型和考试方式,不能单纯依赖题型单一、只考察基本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机考系统,否则容易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误导。
我省现在不少地区、学校采用了无纸化考试,它解决了考试过程中工作量多、效率低等缺陷,但在考试操作与应用能力时出现了困难,往往是评价某种软件中的某些特定的基本功能,不能够代表学生应用工具、解决问题的信息能力。建议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采用客观题和综合任务题相结合的办法,才能较好地达到课程目标规定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电脑作品制作活动的评比、课件制作的评比、基础知识竞赛和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等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成绩都不能作为学生总结性评价的全部依据,也不能代替学校日常的教学和评价活动。
(3)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是模块学习完成后的总结性评价。学分必须结合过程性评价才能形成,不得仅凭借模块最终测验成绩作为学分认定的惟一依据。
学生根据《标准》要求,修满某一模块规定学时,经测验合格后,向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提交学分认定申请表和过程性评价表,由学校审核并公示后方可认定。
高中《信息技术》学分认定申请表
班级 学号 姓名 模块名称
量性评价
学生自评(每项各100分)学时
课 堂表现情况
探究活动完全情况
综 合实践活动
作 品评价情况
平均分
上 机测试成绩
教 师纸 笔测试成绩
总成绩
学生自评(优、良、合格、不合格)
学习态度自我反思
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能 力小组评价
年 月 日
建议过程性评价占20%,探究活动成果(作品)评价占20%,纸笔测验和上机考试各占30%。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信息技术》学分认定表
班级 学号 姓名 模块名称
评价内容
项 目
权重
得分
总 分
出勤情况
过程性评价
课堂表现
(20分)
过程性评价成绩
教师评价
探研活动成果
学生自评
(20分)
小组评价
总结性评价(60分)评
语
纸笔测验成绩上机考试成绩(使用鼓励性语言)教师签名:
总评(等级)
5分5分10分10分5分5分30分30分
年
月 日
学校盖章:
学分认定
年
月
日
学分认定表使用说明:
① 出勤情况:满勤为10分,未经请假每缺1节课扣0.5分;
② 课堂表现:依据实际情况定为5分、4分、3分、2分四个等级,评分标准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③ 过程性评价成绩:以平时的过程性评价为依据,按10分的比例折算;④ 教师评价:评分标准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⑤ 学生自评:教师指导,学生自评;
⑥ 小组评价:评分标准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⑦ 纸笔测验成绩:按实际成绩折算;⑧ 上机考试成绩:按实际成绩折算;
⑨ 总评:总评成绩为90~100判定为A级;75~89判定为B级;60~74判定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
⑩ 学分认定:总分为60分以上判定为通过。五、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