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教学的探讨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上的表现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即“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教材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是通过阐述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棉花种植的发展,纺织、制瓷和采矿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从而引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概念新、知识点多,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都存在较大难度。讲课前我调查了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初中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头脑中没有这方面概念。教学中,我采用了把教材知识内容倒叙的方式,从标题讲起,先突破“资本主义萌芽”这个难点,然后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逐步调动学生,对其内在的规律性问题逐层分析,课后学生反映能够接受、理解。我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l)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什么?(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地点。(学生回答)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出现“机房”。机房就是手工工场,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再请学生们讨论:怎么能判断机房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呢?(讨论并回答)综合为:机户拥有大量资金、织机和原料(板书:机户出资,他们是早期的资本家),机户雇佣几个至几十个工人进行生产。被雇佣的劳动者就是机工(板书:机工出力),他们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贫困的生活。他们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板书)这就证明,机房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接下来再让学生思考:机户和机工来源于哪些人呢?(学生讨论并回答)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写了一个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的故事,大意是: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他们有一张织机,养几筐蚕,缫丝织绸,生活过得还可以。他们织的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人们争先加价购买,施复夫妇赚了许多银子。几年之后。他们购买了三四张织布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金,又买了两间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施复夫妇由物工业者发展成机户,也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那时的机工大都来自破产的机户和农村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苏州城里有几千人,没有固定工作,每天清晨,聚在一些桥头巷口等待雇工,他们工作条件很差,工作时间很长。他们是“得业而生,失业则死”的早期雇佣工人。同时我提醒学生,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仅在江南稀疏出现,而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第二,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出下一层次的内容:刚才我们提到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江南一些地方,这是为什么呢?(同学回答)因为江南一带商品经济活跃(板书)。这就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又有哪些史实可以证明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了发展呢?(让学生结合教科书内容,自己归纳出几点)(1)市场上商品增多,农产品和手工产品达200多种,特别是大量粮食等农作物作为商品投放到市场,使农产品商品化了;(2)城市增多,除北京、南京外,繁华的城市有30多座,l/3集中在江浙地区,较小的市镇发展很快,众多的集市、庙会也是重要的贸易场所;(3)对内、对外的贸易发达(出示幻灯片)。像北京“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让同学看插图)这是北京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的“朝前市”,画面上出现了布棚高张,夹道纵横的情景,货摊一个紧挨一个,冠巾靴袜、衣裳布匹、绸缎皮毛、折扇雨伞、陶瓷器皿、书籍字画、文房四宝和草药等,可谓应有尽有,百货齐全。还有南京,街市店铺林立,店铺招牌悬挂“东西两洋货物俱全”、“川广杂货”、“福川海味”、“西北两口皮货”、‘南北果品”。苏州、杭州繁盛的程度又超过两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当时流行的谚语。山东的临清县,为了吸引商旅,还让歌舞、戏剧演员到集市上表演,每当集日,各种货物琳琅满目,人们边看表演边作买卖,极为热闹。

第三,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我们曾讲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什么发展有关?(学生回答)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关,明朝的农业和手工业超过前代(板书)。然后带领学生分析农业状况:明朝时候,人口增加,粮食日益紧张,高产的稻米、小麦是主要粮食。为增加粮食产量,南方大力发展双季稻,海南地区还出现了三季稻。16世纪,福建、广东等地从国外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首先在闽浙、云贵等地栽培,明末已经传到北方,甘薯由东南亚传入我国广东、福建(出示幻灯片)。在16世纪末,有一次福建的台风灾害严重,巡抚金学曾广泛征求救荒作物,有人献上从吕宋偷带回国的甘薯,金学曾下令在福建推广种植,帮助人民度过一次大灾荒。17世纪初江南发生大灾荒,经科学家徐光启倡导,将福建的甘薯引种到淞沪一带,后又逐渐推广到黄河流域。在玉米、甘薯传入我国的前后,花生也由福建、广东商人从南洋一带引进。

明朝的蔬菜种类大大增加,从国外引进了马铃薯、番茄、辣椒、洋白菜、四季豆等。

在棉花的种植方面。明朝人的衣料逐渐以棉布为主,明太祖鼓励农民种植棉、麻、桑等经济作物,明政府规定了农产品的种植数额(看幻灯片)。明政府规定,凡民田5亩至10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10亩以上倍之。多种棉花的可以免税,棉花的种植遍布南北各地。河北、河南、山东成为新的植棉中心。让同学回忆:北宋时棉花种植

主要在两广、福建,南宋后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

原产美洲的烟草,在16世纪晚期传入我国福建、山东,吸烟的人从南到北逐渐增多。烟草最初是作为御寒驱邪的药物,价格很贵,在北方,用一匹马才能换到一斤烟。后来,人们发现烟草能起兴奋作用,吸食的人多起来。当时种植烟草的人已经比较多了。向同学提问:这时农民的生产目的有没有发生变化?(同学回答)农民为交换而生产农作物,是按市场需要和利润高低来安排生产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

在手工业方面,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做为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棉布产量高,质地优良,几乎家家纺纱织布,曾有谚语讲“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还有杭州、湖州等地也是棉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示幻灯片)。在江南和北方的一些地方,丝织业仍然发达。苏州、杭州的丝织品产量大、质地精美,还有像山西的潞绸、四川的蜀锦名闻天下(出示幻灯片)。

制瓷业在明朝继续发展,制作的技艺更加高超,进入以青花瓷为主的时期。瓷都景德镇居全国制瓷业首位(出示图画)。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开一代未有之奇”,著名的“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就是宣德时期的产品。明代还盛行五彩瓷群,色彩多变富丽堂皇,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瓷器的制造分工很细,一件瓷器的生产往往要经过12道工序。另外造纸业、印刷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活字印刷术在明代得到广泛应用。

明代的采矿技术比前代发达。采掘矿石用火药爆破效率高,冶炼金属用焦炭作燃料(可联系前边讲的用木炭、用煤)提高了炉温。治铁中心有河北遵化、广东佛山等。让同学看北京大钟寺的寺钟(图片)。

第四,在讲述农业、手工业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明初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板书)。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一是当时的背景,经过十几年的战争,明初人口减少,田地荒芜;二是朱元璋本人也参加了农民战争,接受元朝灭亡的教训;三是为社会安定,增加财政收入,总之是为了巩固统治。休养生息政策尤其重视农业发展,采取的措施是:第一,政府奖励垦荒;第二,实行屯田;第三.兴修水利。成效是到明太祖后期,田地大量开垦,军队粮食基本自给,政府税收大大增加。

二是讨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封建社会的手工作坊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们通过讨论进一步掌握:(1)二者规模不同,手工工场中机户与机工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封建的手工作坊中是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徒弟在学徒期间的报酬只是得碗饭吃,有时还要伺候师傅。相比之下,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的工人在人身关系上也得到一定解放。

由于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请学生思考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归纳(1)农业生产提高了,就有可能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2)农业生产提高了,才有可能为手工业者提供更多粮食;(3)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购买力才能相应得到提高,反过来农业对手工业的需求量也要增加,手工业品就有了较为广阔的市场,这就是说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创造了条件,同样手工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手工业的发展又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但其作用并不特别大)。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是基本的经济结构,男耕女织是它的写照。

第五,归纳总结:商业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其原因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都是通过商业渠道转化为商品的,所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又使农业、手工业随着市场加扩大不断增加生产。这就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至此,引导学生认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标志着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关系有什么不同?即机户与地主、机工与农民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使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理解机户拥有资金,而地主拥有土地;机工靠金卖劳动力计日领取工资,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可得部务农产品果实。机工与农民相比在人身依附关系上明显减弱。农民要被束缚在土地上,而机工却可以支配自己,也就是机工相对要自由一些,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从课后学生们多种方式反馈意见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学生们反映,老师讲课之始就鲜明地提出这堂课的核心概念——资本主义萌芽。然后紧紧围绕这一概念用反问的方式一层一层地进行剥析,方式新颖,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调动了思维的积极,结合最后的讨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就像是我们和老师共同得出来的。的确,课后的习题练习也可以反映出,同学们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典型特征,以及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区别等基础问题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 (北京第156中学 刘淑英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1999.9)

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关于《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教学的探讨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上的表现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即“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教材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是通过阐述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棉花种植的发展,纺织、制瓷和采矿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从而引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owi39p37q5a66i6tmib55397303xo0105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