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菌的危害分类
副溶血弧菌肠炎
副溶血弧菌肠炎是由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
河弧菌肠炎
河弧菌肠炎由河弧菌(V.fluvialis)引起。河弧菌可引起散发性腹泻,在英国、美国、西班牙、非洲、中东、东南亚均有发病,各年龄组易感,但以婴幼儿和青少年多见。临床上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腹泻量较多,有每天达7L者,因此常伴失水。少数粪便带粘液或血。病程1~3天。粪便排菌量甚高,可达10 /ml,置含氯化钠3%~7%条件下生长良好。
拟态弧菌肠炎
拟态弧菌(V.mimicus)与不典型的霍乱弧菌关系密切,性质相似,故于1981年命名为“拟态弧菌”。菌株在不含钠或仅含1%氯化钠的营养肉汤中生长良好,在河水和海水中均可生存,可自水生动物中分离出来。在美国、北美、新西兰、孟加拉及非洲国家均有病例报道。中国福建、北京、上海、江苏及浙江地区也有发病。呈散发或爆发。潜伏期3~72h,平均24h。主要症状有腹泻、呕吐及腹痛,大便呈水样或粘液血便。
霍利斯弧菌肠炎
霍利斯弧菌(V.hollisae)为嗜盐性弧菌,在培养基上有微弱的溶血环。本菌存在于海水中,患者病前大多有进食海产品史。发病以青壮年为多。腹泻症状严重,呈水样便,粘液便,少数呈血便。轻者自愈,重者应补液纠正失水及电解质紊乱。
溶藻性弧菌感染
溶藻性弧菌为海水中常见嗜盐性弧菌,1973年开始明确对人类致病,易污染食物,引起腹泻及创伤部位感染。
创伤弧菌感染
创伤弧菌(V.vulnificus)于1964年美国CDC自腹泻患者粪便分离出来。该菌可自海水、贝壳类及海鱼中分离到。发病以夏季为多。常在进食后24h发病。患者大多有发热、畏寒、呕吐及腹泻。除经口感染外,可经皮肤伤口入侵而发生局部感染并引起败血症,严重者发生DIC、休克并致死。有认为本菌系条件致病菌,在慢性病伴免疫功能低下者、高龄、糖尿症、血液病患者易发生严重败血症。
弗尼斯弧菌感染
此病首先发现于日本及东方一些国家,其后扩散至西方国家。呈爆发流行或散发性急性胃肠炎。临床上以腹泻及腹痛为主,伴恶心及呕吐。也有严重致死病例报道。此菌存在于海洋,产生肠毒素,为旅游者腹泻的病原之一。
感染病症
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经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盐腌制品所传播。常见的为海蛰、海鱼、海虾及各种贝类,因食物容器或砧板生熟不分污染本菌后,也可发生食物中毒。该菌常年均可发生,潜伏期5~72小时,平均24小时,可从自限性腹泻至中度霍乱样病症,有腹痛、腹泻、呕吐和低热,粪便多为水样,少数为血水样,恢复较快,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 该菌还可引起浅表创伤感染、败血症等。
诊断与防治
弧菌性肠炎发病以沿海地区为多,或患者有去沿海地区旅游及进海产品史。病原诊断应取粪便接种于特异性培养基,如TCBS。有弧菌生长再进行生化鉴定。
标本采取患者粪便、肛拭或剩余食物,直接分离培养于SS琼脂平板或嗜盐菌选择平板。如出现可疑菌落,进一步作嗜盐性试验与生化反应,最后用诊断血清进行鉴定。基因探针杂交及PCR快速诊断法,可直接从原始食物标本或腹泻标本中检测耐热毒素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