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
一、“AA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
申报城市能够弘扬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弘扬“AA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AA亚文化之都”精神,突出“共生·创新·和谐”的共识,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主办“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中日韩艺术教育论坛”等中日韩国家级区域文化合作项目,积极参与“欧洲文化之都”“AA盟文化城市”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活动,配合做好“AA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工作,以文化为桥梁凝聚中日韩,增强青年一代对多元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申报城市须是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三年内无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负面文化或旅游舆情。
(二)申报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良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形态丰富,文化资源规模可观,城市的历史文化品牌、旅游品牌、城市综合品牌突出,文化自信与开放度高,交通辐射能力和文化传播力较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对外文化和旅游开放水平持续提高,在AA亚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申报城市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城市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视文物保护与利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文化资源总体保护良好,并得到了科学的利用和传承。
(四)申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较为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机制健全有效,拥有充足的文化服务网络平台,文化交流活跃,市民参与度高。
(五)申报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独特。城市对文化和旅游产业有固定的投入机制,拥有一批文化和旅游生产企业,有丰富优质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并且产出效果良好。
(六)申报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势头良好。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全面推动文化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文化旅游供给能力、综合效益和服务质量。
(七)申报城市实施保障。城市对“AA亚文化之都”的创建编制了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且组织保障有力,政策保障有力,联建机制有效,品牌营销效果良好。
二、“AA亚文化之都”验收评分导则
评分项(800分) (供申报城市及专家参考)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城市风貌、人文遗产能够体现AA亚文化传统,具有鲜明城市或地方特色文化。(10分) 主要文化类型超过10类以上。(10分) 序号 评价指标 1. 1.1 文化资源禀赋 历史文化悠久度 1.2 文化形态丰富度 1.3 文化资源规模度 支撑主要文化类型的文化资源(包括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充足,关联性强,证据链完整。(10分) 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见证一定历史文化。(10分) 1.4 文化品牌度 1.4.1 历史文化品牌 1.4.1.1 1.4.1.2 1.4.1.3 1.4.1.4 历史文化的典型性 世界级文化品牌 国家级文化品牌 国家级文化资源品牌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等世界级文化称号。(10分) 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在10处以上。(10分) 申报城市拥有2项以上(含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合理保护传承。(10分) 城市文化富有活力,文化氛围浓厚,市容市貌市风特色突出。(10分) 城市从文化生活角度更“宜居”,营造“文化之城”,带动周边乃至全国文化旅游工作发展。(10分) 城市具有文化内涵和明确的核心理念,将文化列为城市发展1.4.2 城市综合品牌 1.4.2.1 1.4.2.2 1.4.2.城市文化氛围与风貌 宜居城市与文化中心功能 城市文化软实3 1.4.2.4 1.5 力强 城市品牌力 的核心要素,具有较强的文化软实力。(10分) 申报城市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化大都市。(10分) 文化自信与开放度 突出“共生?创新?和谐”的共识,能够以文化为桥梁团结AA1.5.1 具有AA亚文化亚人民,增强AA亚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对多元文化的集体认精神 同感和归属感,弘扬“AA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AA亚文化之都”精神。(10分) 1.5.2 文化多样性、包尊重文化多样性,具有文化包容性,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凸容性与文化自信 1.5.3 显自身城市特色文化,能够弘扬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10分) 与AA亚主要城申报城市开放程度高,同时拥有与韩国、日本直飞航班的。(10市有 直航 分) 2. 文化保护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正确理念,保护体系和机制较为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健全,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馆,各项保护实践卓有成效,有体现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当地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性较高。(20分)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文物保护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健全,文物保护责任落实、措施到位,文物保存状况良好,无重大文物安全案件或事故,文物和博物馆单位开放利用效益突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形成规模和良好效应。 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20分)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2 文物保护与利用 2.3 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有效保护。(10分) 3. 文化设施与服务 3.1 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与机制 3.1.1 建立公共文化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形成服务保障机制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成果。建立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并取得较好成效。(10分) 3.1.2 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公共图书馆、博物免费 开放 馆(包括民族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下同)、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10分) 3.1.3 公共文化服务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效能,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健全基效能 提升 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10分) 3.1.4 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经营社会化 性演出、电影放映、书刊出版、网络运营机构安排低价场次或低收费项目,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15分) 3.1.5 特殊群体文化建立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机制。(5分) 权益 保障 3.2 文化配套设施与场馆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院、剧院、音乐厅等各3.2.1 设施配置量 类文化场馆和设施配置齐全,数量充足,较好满足市民和游客的文化需求。(10分) 3.2.2 设施功能性 设施建设质量高,功能健全,富有文化特色,使用安全,重点场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0分) 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3.2.3 设施布局性 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效显著,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总分馆服务体系。(10分) 3.2.4 3.3 管理常态化 文化服务网络平台 公共文化数字平台 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一站集成式城市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提供文化消费预约与预订。(10分) 建立健全文化设施保护与管理机制。(10分) 3.3.1 3.3.2 公共文化数字统筹实施城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数字图书馆、博服务 物馆、文化馆、数字广播电视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网络 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10分) 在对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与日、韩文化交流等方面有良好基础,积极参与中日韩国家级区域文化合作项目。(10分) 3.4 3.4.1 文化交流 文化合作项目 3.4.2 文化交流活动 近年来曾经成功承办国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或已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特色品牌。(10分) 3.4.3 3.5 文化交流平台 市民参与 申报城市拥有常态化国际文化交流平台。(10分) 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3.5.1 文化志愿服务务相结合,奉献社会与自我发展、社会倡导和自愿参与相统体系 一,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