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姓名:
学号:
班级:12级生物基地
组别:周三第六大组
日期:2014.10.8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2、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4、初步了解细菌的显微形态。
二、实验原理
1.简单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利用单一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
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的方法叫做简单染色。
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
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
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此时可用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染色。
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2.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
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1)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同时乙醇使细胞壁脱
水形成一道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G-菌的细胞壁结构疏松,肽聚糖层很
薄,而外膜、脂蛋白、脂多糖又均含大量脂质,易被乙醇溶解,导致细胞壁通透性增加,胞
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乙醇溶解析出而脱色。
2)G+菌等电点(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
故与带电的结晶紫染料结合牢固,不易脱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G+)、大肠杆菌(G-)、枯草芽孢杆菌(G+)以及自选菌种一种。
2、溶液和试剂:a)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番红复染液等各种染料以及卢戈氏碘液、95%乙醇、
水等;b)香柏油、二甲苯。
3、仪器及其它用品: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培养皿等。
四、实验步骤
1.细菌单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