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水平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性传染病
?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
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舔咬等)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狂犬病 ?破伤风
?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
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多数传染病为此传播方式,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
?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
?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 ?经污染的土壤 ?经活的媒介物 ?经使用的工具、器械
?经空气传播
?飞沫传染:经飞散于空气中带有病原体的微细泡沫而散播的传染。如结核病,猪喘气病,
牛肺疫,猪流感,鸡传喉。
–影响飞沫传播的因素:畜群密度大,潮湿,阴暗,通风不良,飞沫传播作用时间较长。 ?飞沫核:飞沫中的水分蒸发变干后,成为蛋白质和细菌或病毒组成的飞沫核
?尘埃传染:由病原体覆着的尘埃在空气流动冲击下,在空气中飘扬,被易感动物吸入而感
染。主要有结核病、炭疽、猪瘟。
?经空气传播的特征
–主经呼吸道传播
–病例常连续发生可形成爆发,患病动物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动物。 –发病率多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升高现象,多见于冬春季, –病的发生常与畜舍条件及拥挤有关。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
–主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结核病,
炭疽等。
–防疫上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仓库、饮水、饲料加工厂、畜舍、牧地、水源、有关人员和用
具的污染,做好相应的防疫消毒卫生管理
?经污染的土壤传播
–土壤性病原微生物:随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生存很久
的病原微生物称为土壤性微生物。
–以该种传播方式的传染病有:炭疽、气肿疽、破伤风、猪丹毒、恶性水肿。
–传播特点: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疫区存在相当牢固。应特别注意病畜排泄物,
污染的环境,物体和尸体的处理。
?经活的媒介物而传播:
–节肢动物:虻类(气肿疽、炭疽)、蝇、蚊(乙脑)、蠓(蓝舌病)和蜱 –野生动物:吸血蝙蝠(狂犬病)、鼠类、狐狸和狼等
–人类:饲养人员、管理人员、兽医工作者-进出病畜和健康的畜舍
?经使用工具和器械的传播 –运输工具、食具、饮水器等 –医用体温计、注射器、针头等
?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垂直传播的类型:
?经胎盘传播 ?经卵传播 ?经产道传播
?经胎盘传播:
?受感染的怀孕母畜经胎盘血液将病原体传播到胎儿使其受到感染,如HCV、PPV、布病、
蓝舌病等
?经产道传播:
?病原体经孕畜尿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或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
穿出而暴露于严重污染的产道时,胎儿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母体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疱疹病毒。
?接触性传染病:能以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传播的传染病称为接触性传
染。
?畜群的易感性(易感动物):
?动物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畜群易感性的决定因素
?畜群内在因素 ?畜群外界因素 ?畜群特异免疫状态
?畜群的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饲料质量,畜舍的卫生,粪便的处理,拥挤,饥
饿,隔离检疫
第五节 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疫源地: ?概念
?疫源地和传染源的区别 ?疫源地的大小判定 ?消灭疫源地的判定标准 ?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性 ?自然疫源性疫病 ?自然疫源地
?有自然疫源性的人畜传染病有
?疫源地的大小:
?疫源地的大小据传染源的分布和污染范围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能只限于 个别畜栏、厩舍、
牧地,也可能包括某畜牧场,自然村或更大的的地区。据疫源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
?疫点: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疫区: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某种传染病正在流行的地区。
?消灭疫源地的判定标准
?疫源地的存在有一定的时间性
?最后一个传染源死亡或痊愈后不再携带病原体,或已离开该疫源地。
?对所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并且通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不再有新病例出现 ?通过血清学检查畜群均为阴性反应。才能认为该疫源地被消灭。亦即没有外来传染源或传播媒介的侵入该地区就不再有这种传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些人迹罕至的地区(如原始森林、沙漠、深山、荒岛等)某些传染病可以不依赖人类和家畜的存在而一直在野生动物中流行着,其传播媒介主要是节肢动物(如蜱、螨、蚊、蚤等),当人畜因开荒或从事野外作业等活动闯进这些生态系统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使人畜感染发病,这类疾病称自然疫源性疾病。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