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要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中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及时纳入课堂中,把教学空间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中,在教学中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本节课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从实际授课来看,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1.整节课以教师自身经历贯穿始终,学生很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其中,拉近了师生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2.课程环节完整,过渡自然,是比较顺畅一节课;3.教学目标清晰,在活动进行中完成了重难点的突破,是一节有意义、高效率的课。4.本节课取材来自于生活,课堂体验很丰富,给人真实之感;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1.教师对自身认识的挖掘不够深刻,使整节课比较浅显,没有体现出深度。 2.在课堂中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内容,使课堂不够丰满。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中自然生成的东西,并顺势引导,以加深课堂的深度,拓宽广度。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会提出一些与自身相关的、基本的问题:比如我是谁 ?我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我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认识自我是一个让他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但由于受到自我认识水平限制,在自我认识时往往出现偏差。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对待,以至于形成行为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我校的七年级生源较为复杂,一部分港务局子女个性鲜明,较为自信,一部分城中村学生个性敏感,缺乏自信,自我认识不够清晰。因而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效果分析
本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三个目标的达成度很高,课堂效率较高。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就是用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我是谁——自知者明——多把尺子量自己”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从教师自身经历出发,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步引领着学生想要认识自己,学会认识自己。在“多把尺子量自己”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了“自己描绘自己;好友评价;谈感受” 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活动起来,在生生互动中完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这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在拓展升华这个环节,我由个人的自我认识上升到人类认识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是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的体现。
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三课《发现自己》第一框的内容。教材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初中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一个困惑——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哲学的终极命题,教材由浅入深,按照人贵自知——正确认识自己的意义——多把尺子量自己的脉络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本框题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更客观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理性对待他人评价,因为我才是一切的根源,只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处理好他人的关系,才能体悟到生命的美好。
从全课内容看,本框是学习第二框题的基础,承接了前两课的学习,也为学生进行发展友谊、师生交往、追问生命的意义做好铺垫。在整册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本框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相应部分的内容“认识自我”“交往和沟通”的主导和连接点,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地自我概念”。“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
根据课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认识自己很难,认识自己很重要,认识、探索自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会用理性的态度面对他人的评价;增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 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提高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强积极接纳自我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掌握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在本课乃至在全书的地位,重点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和课本知识本身的抽象性,难点为对待他人评价要学会反思;不断探索深化对自己的认识。
评测练习
1.举重冠军李春红在最初的柔道训练中,凭借刻苦的训练暂露头角。随后,她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特点,改练举重。正是这时候的改行,才有了后来的奥运会举重冠军。这说明( ) A、奥运冠军都要经历多次改行 B、改行有利于事业成功
C、正确认识自我,有助于学业、事业成功 D、正确认识自我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唯一条件
2.小静因为怕耽误学习拒绝参加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班级里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小静缺乏集体观念,不关心集体。面对同学们的评价,小静应该( ①反思自己的行为,正视自己的问题 ②拒绝接受同学的批评,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③反驳同学们的观点,坚持自己的行为 ④勇敢面对同学的评价,培养关爱集体的意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从认识自我的角度看,这句话形象地说明( )
A.认识自我很困难,没有必要认识自我 B.人的优势和不足是天生的,后天无需努力 C.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都能促进自身发展 D.人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4.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这两句谚语共同告诉人们通过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下列能体现这个道理的有( )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③吾日三省吾身 ④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后反思
思想品德课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要随时从学生熟悉
的社会生活中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及时纳入课堂中,把教学空间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中,在教学中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本节课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从实际授课来看,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1.整节课以教师自身经历贯穿始终,学生很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其中,拉近了师生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2.课程环节完整,过渡自然,是比较顺畅一节课;3.教学目标清晰,在活动进行中完成了重难点的突破,是一节有意义、高效率的课。4.本节课取材来自于生活,课堂体验很丰富,给人真实之感;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1.教师对自身认识的挖掘不够深刻,使整节课比较浅显,没有体现出深度。 2.在课堂中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内容,使课堂不够丰满。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中自然生成的东西,并顺势引导,以加深课堂的深度,拓宽广度。
课标分析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本框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相应部分的内容“认识自我”“交往和沟通”的主导和连接点,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