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版第四章第一节《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的常见的材料根据来源分为天然、合成、混合三种 2、知道生活中常见材料的种类以及应用。
3、熟悉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的性质,并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探究,认识生活中的材料,学会怎样选择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探究选择材料,体会技术的魅力,完善个人的技术观;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材料的性质和选择 【教学难点】材料的选择 【课标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描述有两次,都是出现在《设计过程》部分,第一次是在“制定设计方案”小节中中明确的提出“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标准件”,第二次是在“制作原型和模型”小节中,提出“学会1-2种材料的加工方法。。。” ,在第一部分的描述中举例描述为“选择材料时除了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外,还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有哪些材料可供使用,以及材料使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在课标的描述中采用的能、选择等词,点出了的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均属于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中比较高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关于材料部分的内容安排,虽然处于模块1第四章《展现设计成果》部分,但是从设计方案的角度考虑,这是更改和确定设计方案的关键,材料的选择,决定了加工工艺以及加工条件的确定,决定了方案实现的难度水平,决定了整个方案实施的价格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材料部分单纯依据教材的内容来看,貌似简单,但对于整个的模块1的内容设计为了引领学生体会一个完整的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呈现的角度来看,至为关键,它也是后面工艺选择的核心依据,因此,如何引领学生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完善方案,是部分内容的最终追求,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通用技术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通用技术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要立足科学、技术、文化的视野,要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要求。本章节中涉及的材料的相关内容,除了身边的常见材料的应用
以及选择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当今社会的正在发生的材料的革命的现状,需要让学生在关注材料发展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技术变革与材料创新之间的管理关系,体会中技术文化的魅力。
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条件,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更多的是处于感性认识,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走进大学或专门的材料实验室认识材料,因此对于材料的认识,必须从最基本的材料入手,从身边的材料入手,开始材料选择的第一次尝试。因此综合考虑以上的各项内容,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核心出发点应为如下:
1.知道常见的材料种类及其应用。 2.感受技术变革与材料变革的技术之美。 3.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其中,重点和难点为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通用技术模块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1.材料的分类 2.材料的性能 3.几种常见材料简介 4.设计时如何选择材料
四部分的内容按照认识材料、材料的性能指标(为选择材料做准备)、常见材料的情况与应用简介、依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这样的顺序层层递进,通过学生身边常见物品的材料选择,一步步递进探寻材料选择的依据。在教材的最后,又提出了技术与材料的互动发展,道出了技术革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魅力。教材的内容编排和递进关系,非常准确的表达了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定位,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从认识一个事物的角度出发,知道他的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常识,因此教材给予了材料的三种分类(天然、合成、混合),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区别、热塑性塑料与热固性塑料的分类,对照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的相关内容,发现关于材料的分类,已经有过不同角度的分类方式,表达的内容也大体类似。站在学生技术素养的角度出发,单纯的引领学生去学习材料的分类,对于如何选择,其价值并不大,但是站在材料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人类社会利用材料以及革新材料的追求过程来看,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发展,有其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在不引起学生认知混淆的前提下,拟采用轻分类,重发展应用的方式,处理本段内容。
关于材料的相关性能的表述,比较肤浅,仅限于“知道”的层级。从材料的选择来讲,从材料的性能参数出发,选择合适的材料,是终极追求,但是材料的性能参数的获得,需要技术测试获得,需要尽心详尽的受力分析,这些都是后面有专门的教学单元去处理,因此,本节内容中关于根据性能参数选择材料,应该定义为从定性的角度,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去选择即可。
常见材料简介部分,则是为了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物品选材,从而思考和倒推“选材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必选站在学生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案例,导入。
第四部分,总结了选择的依据,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全面内容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足点,各种选择依据间的权衡与选择,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必须采取合理分方式,逐步分解难点。
综上所述,拟采用学生自学、教师问题引领、学生观摩作品、总结选择依据、实践应用展示的方式,充分借鉴教材的教学思路,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的一般过程,经历了《风筝》项目问题确立,形成了各自的设计方案,并且在前一章内容中使用规范的技术语言如三视图等表达自己的方案,到目前为止,各个小组的方案基本成熟,学生充满了对于作品呈现的期待。但是学生对于项目作品的准备,仅限于对于理论层面的设计,从动手制作的角度,需要选择什么的样材料,什么样的加工公式,是对其方案的一次印证,是其设计方案成本的一次挑战,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之间转化的纽带,对于未来,如何引领学生利用所学,修订方案,持续保持学生的创新欲望,进而给予学生更大的对于实践的期待,身为关键。本节课后,每个小组的设计项目,距离实物又进了一步,因此嘘声充满期待。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作为一个中学生,一个97、98年的孩子,他们对于工具的使用,对于木材的加工、金属的加工、塑料的加工,他们的经验近似为零。他们的周围,已经是一个由各种人造板材、金属与塑料所充满包围的世界,他们对于每一种材料,都有其各自的感受,都有其自初步的认知,欠缺的仅仅是例如人造板材是如何制造、他的优点是什么、如何加工、加工方法是什么等,对于这些东西,如何去驾驭这些建材,实现自己的设计目标也是充满了期待。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用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利用所学教材内容印证已有生活经验,教师点拨引领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从设计师的角度,学会选择。鉴于材料的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关系,我采用济南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案例引入,从海绵城市中关键材料的特点出发,倒入新课,让学生体会材料革命的红利,置学生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