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跨国公司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跨国公司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及其对经济安全

的影响(上)

一、引言 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主导了当今世界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及其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基于公司的全球性最大利益,并不把东道国发展的利益置于优先地位。通常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帮助一个国家更好地参与全球化,获得更多的全球化的利益,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但在某些情况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可能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出现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情形。 这里所谓的危及国家经济安全,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高度控制了东道国的重要经济部门,致使东道国政府高度依附于跨国公司,丧失了独立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主动权和空间。经济安全可以细分为:技术安全、金融行业安全、战略和敏感部门安全、产业安全。前三类安全,要么无可奈何,要么已经实施了各种规制措施加以防范。近年来,国内有关国家经济安全争论的焦点是产业安全,亦即我国的经济部门特别是制造业,在多大程度上已被外国跨国公司所控制。 本文以装备制造业为例,深入分析了跨国公司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和行业控制情况,旨在全面评估我国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安全风险。由于装备制造业行业细分上并不存在,本文研究的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内容包括两部分:上篇研究跨国公司对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和影响;下篇研究跨国公司对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与影响。 本文上篇包括六部分:首先总结了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FDI的总体趋势与特征;第二,从资产、营业收入等指标分析了外资对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控制情况;第三,探讨了跨国公司在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独资化倾向;第四,研究了外资在我国的投资动机与出口导向;第五,在行业细分层面上,分析了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最后部分是结论性评述。本文资料来源于中国外资统计和国家统计局有关统计资料。 通用设备制造业(C35)包括9个三级部门和33个四级部门(表1)。为了节省篇幅,文中大部分使用了行业代码,具体对应见表1。 二、通用设备制造业利用FDI情况 (一)总体趋势 1992—2006年底,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累计利用FDI项目9581个,合同外资总额223.1亿美元,投资总额399.6亿美元。从发展趋势看,2001年以前,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处于较低水平。2002-2005年,该行业利用的FDI规模迅速上升。近两年来,基本保持了平稳态势(图1)。 2005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外资项目2013个,占当年外资项目总数44321个的4.54%;合同外资71.29亿美元,约占全国合同外资1486.42亿美元的4.80%。 2006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外资项目1789个,约占我国外资项目总数42301个的4.2%,合同外资68.3亿美元,约占当年全国总量1519.1亿美元的4.5%。 (二)行业分布 从FDI具体行业分布来看,1992-2006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利用FDI主要集中在C3529,累计利用合同外资35.1亿美元,占同期该行业利用 FDI总量的

15.7%;C3579行业吸收FDI 28.1亿美元,所占比例为12.6%;其次是C3591行业16.1亿美元,占7.2%;C3523行业14.2亿美元,占6.4%;C3551行业 13.9亿美元,占6.2%;C3583行业13.2亿美元,占5.1%;C3589行业11.3亿美元,占5.1%;C3573行业10.5亿美元,占 4.7%。由于C3529和C3579行业分

别代表其他属加工机械制造和其他通用设备制造,内含许多细分部门,这表明通用设备制造业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较为分散(图2)。2006年

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的FDI行业格局,类似于累计FDI存量的分布(图3)。 (三)FDI来源地特征 从FDI的来源地分析,在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的FDI中,1992-2006年期间,来自香港的FDI存量为57.4亿美元,占该行业利用FDI总量的25.7%。其次是韩国,FDI累计存量42.7亿美元,占19.1%;美国22.5亿美元,占10.1%;日本19.2亿美元,占8.6%;台湾 19.1亿美元,占8.6%;英属维尔京群岛9.5亿美元,占4.3%;德国7.3亿美元占

3.3%;其他来源地均较少(图4)。 (四)FDI的区位分布 从FDI的区位分布看,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到FDI,主要集中与山东51.3亿美元占23%,江苏49亿美元占22.2%,浙江34.9亿美元占 15.7%,辽宁30.6亿美元占13.7%,上海、天津分别是12.2亿美元和7.1亿美元,各占5.5%和3.2%,详细分布见图5。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的总体趋势和特征:2002-2005年是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的高峰时期,投资总量约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量的4.5%左右,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外资两个最重要的来源地是香港和韩国;投资的行业较为分散;主要投资地区分布于山东、江苏和浙江。下面重点分析这些业已存在的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三、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控制力透视 从产业安全的角度,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本文选取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两个指标,从资产控制和市场控制透视跨国公司的影响力。 本文将跨国公司的控制力划分为:(1)不具影响力行业:10%以下;(2)具有影响力行业:10-30%;(3)具有重要影响力行业:30-50%;(4)控制行业:50-70%;(5)高度控制行业:70%以上。

(一)资产控制 根据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在四级行业细分基础上,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资产控制情况见表2。结果表明:3542行业是被跨国公司控制程度最高的行业,资产控制比例为52.4%。其次分别是3530行业48.7%、3574行业48.4%、3577行业 45.9%、3582行业 42.8%、3524行业41.2%。 在通用设备制造业33个四级行业目录上,跨国公司具有控制力的只有1个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有14个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7个行业,不具有影响力的1个行业(表2)。 从动态趋势来看,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资产控制总体情况是2000年为19.8%,2006年上升到29.2%,虽然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在细分行业层面上,C353的资产控制力最高,2006年达到48.7%(表3)。 (二)市场控制 在四级行业细分基础上,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控制最高的行业是3542,达到53.2%;其次是3574为50.5%;较高的其他行业还有3577行业48.4%、3530行业47.0%、3560行业42.3%、3573行业 41.4%(表2)。 概括起来,在通用设备制造业33个四级行业目录上,跨国公司的具有控制力的有2个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有10个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20个行业,不具有影响力的1个行业。 从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控制发展趋势看,2000年平均水平为22.1%,2006年提高到27.8%。市场控制能力最高的是2004 年,达到29.5%。在细分行业层面上,C353的市场控制力最高,2006年达到46.5%,其次是356控制比例为42.3%(表4)。

受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历程的影响,以往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多倾向于

从发达国家企业的视角进行。近年来,有关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并体现出与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不同的特点。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两种视角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中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关于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动机的理论研究 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获得迅速发展是20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最显著的现象之一。其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是否相同,可以籍由理论研究的比较反映出实践中存在的差异。 (一)传统国际直接投资动机的相关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的传统理论主要是从发达国家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如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都阐述了在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降低营运成本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独特动机。其中,垄断优势理论以结构性市场的非完全性和企业的特定优势为前提,认为市场非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内部化理论以Coase的产权理论为基础,将制度分析推广到国际范畴,认为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寻求交易费用的节约是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决定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因素有三方面,即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内部化优势,这就是著名的OLI范式;Knickerbocker的寡占反应论则从寡头之间的博弈行为来分析跨国公司之间的交叉直接投资行为;Caves提出汇率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短期巨大波动主要与汇率变化有关,强币国的资本化率要高于弱币国。因此,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强货币国家具有较高资本化优势的厂商将向弱货币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以上理论较多关注国际直接投资过程中的营运成本或交易成本,而忽视了跨国公司全球营运网络本身可能产生的利益与机会。Kogut提出了多国网络理论假设,着重分析了企业通过跨国经营网络所提供的营运弹性而产生的相对于东道国企业较多的优势;Buckley和Casson指出,弹性不仅是公司战略的一部分,而且是区位优势的主要因素。根据多国网络假设理论,国际化涉入效果的评估是通过衡量企业持有的具有价值的实质选择权的组合;Doukas & Travlos主张,这些选择权只能由跨国公司取得并运用,却不能被投资人取得并买卖。因此公司的价值应该增加以反映这些选择价值权的增加。由于这些实质选择权数目的增加,跨国公司的价值应该随着更高的国际化水平而增加。 从有关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动机理论的发展来看,内部化理论和多国网络理论得到了国外诸多学者和文献的支持。 (二)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动机的相关理论 随着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兴起,研究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动机的成果也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 美国经济学家Louis R.Wells所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Wells认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在市场容量比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无法取得规模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母国市场特征密切相关的低生产成本及低价策略;二是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因此,即使是技术、规模在全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技术再生途径参与国际直接投资。此外该理论还指出种族纽带和保护出口市场也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民族文化的特点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 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英国经济学家Sanjaya Lall进一步指出,尽管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

的技术特征表现为规模小、标准化和劳动密集型,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所以本质上不同于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源技术。因此,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小规模生产条件、相似市场需求与相同收入水平国家中具有一定的特有优势,这些优势不仅可以带动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甚至通过对成熟技术的创新还可以促进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二、关于企业国际直接投资运营阶段的理论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伴随着战后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步伐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国际直接投资方式的不断深入与多样化发展,诸多学者陆续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运营阶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 (一)传统国际直接投资运营阶段的相关理论 美国学者Vernon Raymond创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该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Vernon认为,当产品特性基本趋于稳定,生产成本趋于下降时,从国内生产、国内消费进一步扩展至国内生产、海外消费,最终发展到国外生产、国外消费是有利可图的。因此,企业生产地点的选择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有所变化,尤其是后两个阶段中国际直接投资将取代国际贸易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然结果,从而绕开贸易壁垒,充分利用东道国当地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 Bartlett和Ghoshal提出了“产品创新——接近市场——通过竞争降低成本”三位一体的跨国投资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模式修正了传统国际投资理论,验证了发达国家企业基于产品、技术、核心竞争力在国际间转移的特征,对生产运作本土化战略、产品差异与本土化改造及在东道国建立研发基地等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和归纳,探讨了通过全球生产、标准化和合理化降低成本的跨国投资模式。 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教授以日本中小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实践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从而有利于利用东道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继续原来的出口导向型生产,并进一步促进投资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小岛清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雁行模式理论有密切的联系。后者说明了在一个由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的国家组成的地区中,较先进的国家如何通过依次转移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推动本国和东道国的工业化。日本学者山田荣作在比较美国和日本企业全球化过程时,依据Vernon 学说把美国的企业全球化过程具体划分为在发达的国外市场设立销售网点、在发达的国外市场设立生产网点、在发展中的国外市场设立销售网点以及在发展中的外国市场设立生产网点四个阶段。 (二)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运营阶段的相关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理论界有关国际直接投资运营阶段的研究逐渐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约

翰·邓宁提出和发展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这被看作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邓宁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与OLI范式两个方面。具体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一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即直接投资输出减直接投资输入之差) 具有周期性规律,其间将经历四至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接受较少的国际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净直接投资为0或负数。第二阶段,人均 GDP在400-2000美元之间,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是零或很少,净对外直接投资呈负数增长。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本国吸引的国际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净直接投资为0或负数。四、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直接投资的独资化趋势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安全的

影响,不仅与总体的资产控制和市场控制有关,还有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有密切联系。同样的控制水平,不同的投资方式选择,其对我国经济安全危险的内含意义是不同的。近年来,跨国公司加深对我国产业影响力的一个方面,就是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1998-2006年期间,累计独资、合资、合作三种投资方式项目数分别占64.9%、30.2%和4.7%,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占58.%、30.2%和10.0%。2006年,独资、合资、合作分别占外资投资项目数的

72.7%、24.6和2.5%,实际使用外资额的73.4%、22.8%和2.9%。 根据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独资化趋势也较为明显(表5)。2003年以前,合资方式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方式,2004-2006年,独资演变成为重要的方式选择。2006年,通用设备制造业3279家跨国公司中,独资企业1719家,所占比例为52.4%,合资企业1398家占42.6%。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独资化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行业。 虽然跨国公司的独资企业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趋于增加,从主要经济指标分析,独资企业的总体影响水平仍未过半。2006年,独资企业的资产额占所有外资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为43.0%,营业收入占43.1%,出口占51.2%(表6)。 五、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动机与市场导向 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动机有关。从市场角度,投资动机可分为国内市场导向和国际市场导向。2006年,跨国公司在华生产产品的出口比例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34.4%。具有出口业绩的跨国公司有1980家,出口总额为1271.62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43%。这表明,跨国公司在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主要目的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为了便于对通用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市场导向进行分析,本文根据企业产品的市场分布划分为五个档次:(1)高出口导向,跨国公司产品销售的80%以上

跨国公司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上)

跨国公司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上)一、引言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主导了当今世界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及其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基于公司的全球性最大利益,并不把东道国发展的利益置于优先地位。通常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帮助一个国家更好地参与全球化,获得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o32i5ot1z3blzb1bwa62p7v43zg7t00hy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