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病理问答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1、试述萎缩的肉眼观及镜下改变。

1.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包括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废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

肉眼观器官除体积变小外,质地常变得较坚韧,色泽变深、边缘变锐。

镜下细胞体积缩小伴有细胞数目的减少。在萎缩的细胞核两端可见脂褐素颗粒,即细胞器残体。

2、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好发器官和病变特点。

2.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由于缺氧或中毒、感染、缺血、电离辐射的作用,细胞内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上的钠泵受损或细胞膜直接受损时,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蓄,形成细胞水肿。常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肉眼观病变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变淡。

镜下细胞变大,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较为透明、淡染。如果整个细胞肥大如气球则称气球样变。

电镜下主要为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

3、化生常见于哪些情况下,有何临床意义。 3.较常见的化生有:

1)鳞状上皮化生,在气管支气管粘膜的纤毛柱状上皮,宫颈内口的柱状上皮和胆囊粘膜上皮由于炎症变为鳞状上皮,这是一种适应性表现。

2)肠上皮化生,在胃粘膜上皮受到萎缩性炎或溃疡及糜烂刺激时,胃小凹的干细胞分化而成小肠型或大肠型上皮。

3)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间叶组织损伤后,其幼稚细胞转化为透明软骨或骨组织。 化生的生物学意义利弊兼有。例如呼吸道粘膜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化生后,可强化局部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但因鳞状上皮表面不具有柱状上皮的纤毛结构,故而减弱了粘膜自净能力。此外,如果引起化生的因素持续存在,则可能引起细胞恶变。如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分别与肺鳞状细胞癌和胃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4、简述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坏死有哪些结局?

4.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性坏死、坏疽等。

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多见于心、肝、肾、脾等。

肉眼观:坏死区与周围分界明显,坏死灶周围有一暗红色充血出血带。 镜下:细胞微细结构消失,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

2.液化性坏死——主要发生在含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产生蛋白酶多的组织,坏死组织分解液化并可形成坏死腔。

3.纤维素样坏死——指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清的颗粒状、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红染状似纤维素。

4.坏疽——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等类型,前两者多为继发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坏死;

坏死的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3机化与包裹;4钙化。 5、坏死和凋亡在形态学上有何区别? 5.坏死和凋亡在形态学上的区别: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发生坏死的多为集聚的大片细胞,细胞肿胀,核染色质絮状或边集,细胞膜及细胞器膜溶解破裂,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

凋亡也称程序性细胞死亡,系细胞衰老过程中各种细胞功能逐渐衰灭的结果,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多为散在的单个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固缩,核染色质边集,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完整,膜可发泡成芽,形成凋亡小体,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但凋亡小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 第二章

1、简述肉芽组织的功能。

1.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的主要功能有: ①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②抗感染及保护创面;

③机化包裹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 2、试比较一期及二期愈合。

2.根据创面大小、深度及有无感染,可将皮肤创伤愈合分为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两种类型。 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破坏范围小、出血和渗出物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例如皮肤无菌手术切口。一期愈合的时间短,瘢痕少。

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这种伤口由于坏死组织多,或由于感染,继续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所以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第三章

1、 试述肺、肝瘀血的病变特点。

1. 慢性肝瘀血多因右心衰竭所致,主要累及肝小叶内循环的静脉端。

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和邻近血窦扩张、瘀血,严重瘀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区肝细胞受压萎缩,甚至坏死。小叶外围的肝细胞因缺氧等而出现脂肪变性;

肉眼:肝脏体积肿大,包膜紧张,切面肝小叶结构清楚,小叶中央淤血区呈暗红色,周边区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红黄相间,形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条纹,状如摈榔的切面,称为“槟榔肝”。晚期,由于纤维组织增生,纤维索带自小叶中央向周围伸展,肝脏质地变硬;表面隐约可见细小颗粒,称为“瘀血性肝硬化”(心源性肝纤维化)。 慢性肺瘀血多因左心衰所致,

镜下: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部分的肺泡腔内可见水肿液及多少不等的红细胞、巨噬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分解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形成心衰细胞; 肉眼: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晚期肺组织纤维化质地变硬,呈棕褐色,称肺褐色硬化。 3、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类型。 3.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①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②血流状态的改变; ③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栓的类型有: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4、简述梗死的原因、类型。 4. 梗死的原因:

(1)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引起梗死最常见的原因;

(2)动脉栓塞 ,多为血栓栓塞,可引起脾、肾、肺和脑的梗死;

(3)动脉痉挛,如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在粥样斑块致管腔狭窄的基础上,血管发生

持续性痉挛,可引起心肌梗死;

(4)血管受压闭塞 如动脉受肿瘤的压迫,肠扭转、肠套叠和嵌顿疝时肠系膜静脉和动脉受

压,卵巢囊肿扭转及睾丸扭转致血管受压等引起的坏死。 梗死的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和败血性梗死。 5、贫血性梗死的病变特点

5.病灶在肉眼或显微镜下呈现为梗死灶周围的出血带,呈灰白色,镜下呈凝固性坏死。 早期,肉眼观: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因炎症反应常见一充血出血带,后因红细胞被巨

噬细胞吞噬后转变为含铁血黄而变成黄褐色;

镜下:可见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等改变,胞质红染,均匀一致,组织结构轮廓

尚保存;

晚期,肉眼观:病灶表面下陷,质地变坚实,黄褐色出血带消失,梗死灶发生机化被肉芽

组织取代,后形成瘢痕组织;

镜下:病灶呈均质性结构,边缘有肉芽组织长入和瘢痕组织形成,最终被瘢痕组织

代替。

6、出血性梗死的好发器官及条件。

6.出血性梗死指在梗死区内有严重的出血,因此又称为红色梗死。它常发生在肺、肠等脏器。出血性梗死的形成,除动脉阻塞外,尚须有下列条件:

①严重的静脉淤血,组织器官局部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压升高阻碍了有效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当一支动脉血流阻断,组织就可出现坏死。

②组织硫松,肺、肠组织疏松,淤积在梗死区内的血液不被挤出,原来淤积于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可以从破坏的血管中流出,再进入坏死组织内,形成出血性梗死。

③双重血液循环或血管吻合支丰富。当一支动脉血流中断组织坏死后,吻合支或另一支动脉的血流可以不断地进入梗死区,加重梗死灶的出血。 7、简述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相互关系。

7.(1)概念:血栓形成是指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成分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栓塞是指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过程;梗死是指动脉阻塞侧支循环不能代偿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2)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可阻塞血管腔。较大的血栓由于部分软化易在血流冲击下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引起栓塞。血栓栓塞使局部组织的动脉血流阻断,如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则引起部分组织的缺血坏死,造成梗死。 第四章

1、试述急性炎症蔓延扩散的方式。 1. 急性炎症蔓延扩散的方式有:

(1)局部蔓延:病原微生物经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自然通道向周围组织和器官扩散; (2)淋巴道扩散:病原微生物随淋巴液扩散,引起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 (3)血管扩散:包括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 2、试举例说明痊愈的类型。 2.痊愈的类型有:

(1)完全痊愈:清除病因,坏死组织,渗出物被溶解吸收,健康细胞再生,完全恢复原组织

的结构和功能,如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

(2)不完全痊愈:炎性坏死范围较大,有肉芽修复不能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如大

叶性肺炎肺

3、渗出性炎症有何特点和类型。

3.渗出性炎症是以渗出性变化为主,而变质和增生为辅的炎症,临床上常表现为急性炎症,

根据渗出物的不同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4、化脓性炎症的特点、类型及合并症。

4.1)特点: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征。 2)类型:

a.表面化脓和积脓: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当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积存,称为积脓;

b.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由溶血链球菌引起;

c.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由金黄色葡糖球菌引起;

第五章

1、肿瘤的异型性包括哪几方面?简述其特点。

1. a.瘤细胞的异型性:比正常细胞大;大小、形态不一致;可出现瘤巨细胞。

b.瘤细胞核的异型性:核肥大;核浆比例增大;大小、形态、染色不一;出现巨核、多核、奇异型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核分裂增多,出现病理性核分裂像。

c.瘤细胞胞浆的异型性:嗜碱性;可产生异常的分泌物或代谢产物。 2、简述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2.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差,异型性大 核分裂 无或少 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和外生性 浸润性和外生性 继发改变 很少有出血、坏死 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不复发 较多复发 较大,破坏组织,出血、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局部压迫或阻塞 坏死和感染 3、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几种,简述其各自特点。

3. a.膨胀性生长:多数位于器官及深部组织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周围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形成包膜,与周围组织界清。临床触诊可推动,手术易摘除,不易复发。

b.浸润性生长: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象树根长入泥土,无包膜,和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临床触诊肿瘤固定,手术不易切净,易复发。

c.外生性生长:体表、体腔或管道器官表面肿瘤的生长方式,良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恶性肿瘤在外生的同时,基底也呈浸润生长,表面坏死脱落而形成边缘隆起的溃疡(火山口状溃疡)。

4、肿瘤的扩散途径有哪些,简述其特点。

4.1.直接蔓延:恶性肿瘤细胞由原发部位沿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侵入并破坏邻近器官或组织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如:晚期乳腺癌侵至胸肌、胸壁、肺;晚期宫颈癌侵至直肠、膀胱、阴道壁。

2.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a.淋巴道转移: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如鼻咽癌、甲状腺癌常首先转移至颈部淋巴结,乳腺癌常首先转移腋窝淋巴结。

b.血道转移:肉瘤、晚期癌的常见转移方式, 如骨肉瘤、绒癌、肝癌、肺 、脑 c.种植性转移:如克鲁根伯氏瘤。 5、何谓原位癌,认识它有何意义。

5.原位癌指局限于上皮内的癌,尚未突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因而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性癌,从而提高癌瘤的治愈率。 6、简述癌与肉瘤的区别。 6.癌与肉瘤的区别 组织来源 发病率 大体特点 癌 上皮组织 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 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 肉瘤 间叶组织 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 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 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组织学特点 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纤维组织每有增生 组织少 网状纤维 转移 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多经淋巴道转移 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多经血道转移 第六章

1、试述原发性高血压晚期心、脑、肾的病变特点。

1.①心: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大,早期,左心室肥大但心腔不扩张,称向心性肥大或代偿性肥大,后期,失代偿,心腔扩张,称离心性肥大;

②肾:双侧肾对称性体积缩小,表面细颗粒,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称原发性颗粒性肾固缩;

③脑:脑小动脉硬化和痉挛,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脑水肿;脑的细小动脉硬化和痉挛,供血区脑组织缺血而坏死,称脑软化;最严重的病变是脑血管破裂致脑出血。

2、试述风湿病的基本病变。

2.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炎或肉芽肿性炎。典型病变分为三期,

①变质渗出期,即结缔组织黏液变性和纤维蛋白性坏死;

②增生期(肉芽肿期),即由纤维素样坏死物、Aschoff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构成的Aschoff小体;

③纤维化期(愈合期),小体内的坏死物被吸收,风湿细胞变为纤维细胞,风湿小体逐渐纤维化,形成梭形瘢痕。

3、高血压时脑出血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多见于基底核区域?

3.引起脑出血的原因:①脑细小动脉硬化时,血管变脆,血压突然升高时血管易破裂;②血管病变致弹性下降,当失去壁外组织支撑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如血压剧烈波动,可使微小动脉瘤破裂。

由于供应基底核区域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出,直接受到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易使已有病变的豆纹动脉破裂。

病理问答题

第一章1、试述萎缩的肉眼观及镜下改变。1.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包括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废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肉眼观器官除体积变小外,质地常变得较坚韧,色泽变深、边缘变锐。镜下细胞体积缩小伴有细胞数目的减少。在萎缩的细胞核两端可见脂褐素颗粒,即细胞器残体。2、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好发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o0yd6do8b3uh255c6he20sz532aec00c9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